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出血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7例动脉性出血的病人行超选择性出血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包括肿瘤性出血15例,非肿瘤性出血32例。出血量500~2800ml。结果44例患者应用动脉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目的。近期有效率93.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2例复发。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急性动脉出血、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对卵巢上皮癌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 6年1月至201 8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上皮癌的5 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过MR-DWI检查,根据二元分型理论将患者分为Ⅰ型(低级别)和Ⅱ型(高级别),通过单、双指数模型获得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单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比较两种分型差异,并绘制ROC曲线,探讨各参数对卵巢上皮癌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Ⅰ型卵巢上皮癌患者23例,Ⅱ型卵巢上皮癌患者31例。Ⅱ型患者ADC、D、f值均低于Ⅰ型(P<0.05),D~*值与Ⅰ型无显著差异(P> 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ADC、D、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0.8 92、0.740,ADC值=1.172×10~3mm^2/S、D值=0.8 19×10~3mm^2/s、f值=27.6 8%时,其对应约登指数最大。ADC值对卵巢上皮癌分型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7.10%和82.61%;D值对卵巢上皮癌分型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3.55%和86.96%;f值对卵巢上皮癌分型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4.19%和73.91%。结论IVIM参数D值对卵巢上皮癌分型诊断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同时静脉滴注尿激酶,观察血管再通率、病变区TLM1分级及短期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并于发病时及溶栓后10~30d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75%,临床有效率80%,发生脑出血1例,死亡1例。结论 静脉滴注尿激酶有利于动脉溶栓的进行。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4.
超选择动脉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头颈部疾病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93例良性、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结果 良性肿瘤术前栓塞治疗根据临床减少出血、易于切除分为良好、差、无效 3级。效果良好 31例 ,差 2例 ,无效 1例。恶性肿瘤采用栓塞 化疗 ,其中 2例两次治疗 ,余为一次性栓塞 化疗。随访 4~ 8个月 ,5例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1例进展 ,余无变化。动静脉畸形均为超选择颌面部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头颈部血管畸形和肿瘤由于血供丰富和解剖结构复杂 ,采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和 (或 )外科切除相结合的方法对症治疗有明显的进展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获得重组HBx蛋白,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x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HBVX基因构建PET32a-HBX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和纯化HBx蛋白,用该重组蛋白建立检测抗-HBx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采用该ELISA分别检测正常人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患者血清中的抗-HBx抗体。结果 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HBx融合蛋白;ELISA检测表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的抗-HBx抗体的水平均高于急性肝炎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这三组之间,慢性肝炎组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的抗-HBx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BV患者血清中抗-HBX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特异性抗体,是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乙型肝炎肝炎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46.
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科大出血(附12例报告)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科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病例产后大出血4例,剖宫产后大出血5例,异位妊娠出血1例,人工鎏产术后大出血2例。对12例患者行急诊血管造影并选择性栓塞子宫动脉或同时栓塞阴部内动脉、卵巢动脉。栓塞物为明胶海绵或弹簧钢丝圈。结果:栓塞后出血完全停止10例。2~7d后经对症治疗出血逐渐停止2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科大出血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47.
本文选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以首次发作或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未留神经功能缺损者为研究对象。病史清楚 ,经CT证实 ,神经系统体征持续 2 4h以上 ,年龄 40岁以上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1 2 分组方法  12 2例病人均为本院 1997~ 2 0 0 0年我院住院病人 ,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 ,观察组 62例 ,男 3 5例 ,女 2 7例 ,年龄 40~ 86岁 ,平均 60 3岁 ;对照组 60例 ,男 3 1例 ,女 2 9例 ,年龄40~ 82岁 ,平均 5 8 5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既往史和伴发病无明显差异。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静滴…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对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中,50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50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CIFNα—1b),均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联合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RNA载量、病毒基因型、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00例复发患者联合再治疗后,36.00%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其中PEG-IFNα-2a组48.00%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4.00%,P〈0.05)。56例低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患者中,PEG—IFNα-2a组28例,其中57.14%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5.00%,P〈0.05)。HCV非基因1(2a或2b)型组29例,其中55.17%取得SVR,显著高于基因1型组(28.20%,P〈0.05);在CIFNα—1b治疗组,病毒非基因1型17例患者,其中47.06%取得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12,12%,P〈0.01);在基因1型组,PEG—IFNα-2a组38例,其中42.11%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12.12%,P〈0.01)。结论 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存在部分患者无应答;对于HCV病毒载量低、基因1型的复发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资料与方法本组11例患者,术前作CT平扫、术前术后作超声检查、查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治疗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行盆腔动脉造影,明确出血血管后将5 F Cobra导管超选择插入出血侧子宫动脉,立即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明胶海绵条栓塞。栓塞前经导管注入甲氨喋呤(MTX)200 mg。结果 CT发现11例患者均有盆腔软组织包块,造影示子宫动脉异常增粗、迂曲,并见粗条状血窦及包块染色;11例患者栓塞治疗后植入性胎盘均在3~28天(平均12.3天)内自行剥离、脱落,其中3例1年后自然怀孕。结论胎盘植入通过CT、超声及子宫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胎盘植入安全性高、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