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有适应证的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热消融技术发展迅速,其在甲状腺病变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甲状腺良性结节热消融技术因具有损伤小、恢复快、重复性好、保留甲状腺功能、不影响美观等优势,已逐步成为除外科手术之外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另一有效方法[1-12]。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杭州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瘤体体积,计算瘤体体积缩小率(FSR)并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根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分级将子宫肌瘤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供血组,根据子宫肌瘤术前肌瘤最大直径分为直径<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根据瘤体类型分为浆膜下肌瘤组、肌壁间肌瘤组和黏膜下肌瘤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瘤体血供组、瘤体大小组及瘤体类型组间的FSR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瘤体硬化治疗术后瘤体体积呈持续缩小趋势,术后1、3、6、12个月的FSR中位数分别为16.98%、51.69%、68.07%、80.83%。术后3、6、12个月SSS中位数较术前(中位数为28.13分)显著下降(中位数分别为21.88分,12.50分,9.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90、-9.035、-9.464,P均<0.001)。各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Ⅲ级血供组、>5 cm组肌瘤及浆膜下肌瘤组的FSR最低,Ⅲ级血供组FSR中位数为78.16%,>5 cm组肌瘤FSR中位数为66.35%,浆膜下肌瘤组FSR中位数为76.97%。术中及术后出现无需治疗的不良反应者19例(30.1%,19/63),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创伤小、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但对>5 cm、血供丰富或浆膜下肌瘤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64岁.已婚,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8个月,间歇性发作入院.超声检查:右肾外形失常,右肾中部后方可见一大小约4.4 cm×3.6 cm×4.0 cm的低回声团块,界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64岁.已婚,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8个月,间歇性发作入院.超声检查:右肾外形失常,右肾中部后方可见一大小约4.4 cm×3.6 cm×4.0 cm的低回声团块,界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相似文献   
25.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发病率高达6%~7%,有报道称其并发甲状腺癌的比率约为4%~17%。在甲状腺超声检查中,判断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恶性较困难,致使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恶性结节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26.
徐陈柯  王刚  高建松  许亮  李保华  雷志锴 《医药导报》2011,30(10):1312-1314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前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变化. 方法 将172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的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均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包括控制体质量、血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每日清晨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qd,连续6个月. 比较各参数值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内 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稳定8例,明显变薄75例,略增厚3例;对照组经基础治疗后,IMT变薄4例,不同程度增厚57例,无明显变化25例. 治疗组IMT由治疗前(1.96±0.47) mm降为(1.57±0.23) mm(P<0.05),对照组由治疗前(2.01±0.36) mm降为(1.97±0.32) mm(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大部分斑块由软斑向硬斑转化,小部分斑块消失,仅小部分斑块无明显变化,极小部分斑块无转化并增大;对照组经治疗后软斑转化不明显,部分病例有新生斑块形成,无斑块消失. 治疗组治疗后斑块面积明显减小,由治疗前(29.56±7.56) mm2降为(23.67±5.66) mm2(P<0.05);对照组由治疗前(30.31±5.12) mm2降为(29.82±4.89) mm2(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显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27.
目的对比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超声灰阶比值(UGSR),探讨UGSR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病理证实的93例PTMC患者共115枚结节与78例MNG患者共92枚结节的门诊超声及术前定位超声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门诊检查组、术前定位组及均值组,通过RADinfo阅片系统,对甲状腺结节及同一增益水平甲状腺组织的灰阶值进行测量并计算出UGSR,计算门诊检查组、术前定位组及均值组的UGSR,并通过ROC曲线确定各组中鉴别PTMC和MNG的最佳UGSR阈值。结果门诊检查组、术前定位组及均值组中UGSR分别为0.64±0.22、0.64±0.22和0.64±0.2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0,P=0.99)。门诊检查组中PTMC和MNG的UGSR分别为0.53±0.14和0.78±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9,P=0.00);术前定位组中PTMC和MNG的UGSR分别为0.54±0.14和0.7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P=0.00);均值组中PTMC和MNG的UGSR分别为0.54±0.12和0.77±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0)。在3组中UGSR对PTMC和MNG鉴别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829、0.805和0.833,当UGSR分别为0.648、0.646和0.657时约登指数最大,分别为0.592、0.541和0.615,诊断PTM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9和0.783、0.791和0.750及0.843和0.772。门诊检查组和术前定位组间UGSR值一致性较好(ICC=0.75,P=0.97)。结论UGSR在PTMC与MNG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PTB)以往曾称为叶状褒肉瘤,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该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其临床及超声表现与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noma,BY)较为相似,影像学鉴别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9.
甲状腺转移性癌临床很少见,转移性肾癌更是罕见。笔者于2012年6月收治1例甲状腺转移性肾癌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73岁,因发现甲状腺肿物半月入院。患者无心慌、消瘦、声嘶呛咳等症状,精神尚可,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1年前因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曾行1次干扰素治疗,但因难以耐受终止后续治疗,同年患者发现右侧原发性肺癌并有右肺叶切除史,术后完成6次辅助化疗。专科查体:甲  相似文献   
30.
桥本氏病 (Hashimoto’sdisease) ,又称桥本氏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指标 ,故极易误诊或漏诊。但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有所增加 ,故报道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本文收集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湖州市织里医院 198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桥本氏病 5 7例 ,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女 5 3例 ,男 4例 ,男女之比为 1∶13;年龄17岁~ 6 8岁 ,4 0岁以上者 39例 (6 8.4 % ) ,平均 4 3.6岁。1.2 临床表现起病隐袭 ,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