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泌尿系结石的B超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近几年B超诊断泌尿系结石,共97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9730例中,男6428例,女3302例,年龄最大为82岁,最小为4岁,平均为38.5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酸,胀痛2120例,尿频、尿急史5285例,肾绞痛4852例,呈刀割样,伴恶心呕吐,部分疼痛向下腹移行,排尿困难55例。应用仪器为ALOKA,SSD—1100型B超诊断仪,弧形线阵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查患者分别取俯、仰卧位,下腹须膀胱适度充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IgA-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TG)抗体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以ELISA法检测26例慢性肝病患者(16例慢性肝炎,10例肝硬化)血清IgA-抗tTG抗体水平,结果>10 AU为阳性.结果26例慢性肝病患者中有4例IgA-抗tTG抗体阳性(15.4%),且该4例患者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Child-Pugh B级患者的抗体阳性水平略高于Child-Pugh A级.结论慢性肝病患者中存在较高的IgA-抗tTG抗体表达水平,且与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镜检查时胃黏膜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评估胃镜检查时胃黏膜活检的必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12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在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选择连贯的病例入组,每组患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史等方面相互匹配,共320例.胃黏膜肉眼评估由2位有经验的内镜检查医师共同进行,评估的指标包括渗出、充血、糜烂、光滑程度和胃内胆汁反流等;活检组织学检查由同一位病理医师执行,报告的指标包括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幽门螺杆菌(HP)的诊断基于活检标本的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改良银染色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其中2项以上阳性作为判定标准.结果:HP感染、糜烂、渗出和黏膜粗糙对于活动性炎,HP感染和黏膜糜烂对于慢性炎症,黏膜粗糙对于肠化生,HP感染和黏膜粗糙对于萎缩,陈旧出血点、HP感染、黏膜粗糙和胆汁反流对于不典型增生有一定预测价值.肉眼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正确率仅为71.9%.假阳性率为28.2%;肉眼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正确率仅为75.62%,漏诊率为34.38%.结论:肉眼观察结果对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预测价值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内镜下肉眼观察不能代替黏膜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C患者缓解期时的CD3+、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时,其CD8+和NK细胞数明显下降(CD8+活动期23.1%±1.0%,对照组31.3%±1.2%,P<0.05;NK活动期9.8%±1.0%,对照组15.1%±1.1%,P<0.01),CD4+/CDs+比值上升(活动期1.8±0.1,对照组1.4±0.02,P<0.05);活动期CD患者的CD8+细胞和CD4+/CD8+比值(43.0%±44%和0.6±0.1)变化却与UC组活动期呈相反趋势(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UC和CD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同;外周血CD4+、CD8+、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可作为检测UC病情变化和疗效考核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加贝酯对Oddi括约肌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加贝酯对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12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患者于内镜下作Oddi括约肌测压术 ,记录Oddi括约肌的基础压、基础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和运动指数 (基础收缩幅度×收缩频率 ) ,并在静脉滴注加贝酯 1、3mg·kg-1·h-1前后 ,分别重复以上测压过程。以用药前后记录数据作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静脉滴注加贝酯1、3mg·kg-1·h-1不影响Oddi括约肌的基础压 (P >0 .0 5 )和基础收缩幅度 (P >0 .0 5 )。②加贝酯能明显减少Oddi括约肌的收缩频率 (P <0 .0 5 ) ,但用药剂量 1、3mg·kg-1·h-1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③大剂量加贝酯可明显降低Oddi括约肌运动指数 (P <0 .0 1) ,且 3mg·kg-1·h-1与 1mg·kg-1·h-1剂量间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加贝酯能减少人Oddi括约肌的收缩频率 ,3mg·kg-1·h-1时还能降低运动指数。加贝酯对Oddi括约肌运动的影响可解释加贝酯减少ERCP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许平  陆敏  高玮  徐晓萍  吴英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10,15(8):475-477
背景:胃黏膜胆汁酸水平可直接反映胃黏膜细胞胆汁酸暴露的程度,并体现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目的:探讨以胃黏膜组织胆汁酸浓度评估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内镜检查和黏膜胆汁酸浓度确诊的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和20例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评估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出率,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分析胃黏膜胆汁酸浓度与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相比,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ylo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胃窦、胃体黏膜组织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胃窦黏膜慢性炎症和肠化生评分显著升高(P0.05),胃体黏膜慢性炎症、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窦、胃体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与胆汁酸浓度相关(P0.05)。结论:以胃黏膜胆汁酸浓度评估的胆汁反流与胃黏膜病理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相比,胃内胆汁反流主要加重胃体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相似文献   
17.
冯晨晨  颜秀娟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12,17(11):673-677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目前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抗轻中度焦虑抑郁的药物。目的:系统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辅助治疗中国FD的疗效。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有关比较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与常规药物(对照组)治疗FD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行质量评分,应用RevMan 5.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83例FD患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40,95%CI:1.33~1.47,P<0.05)。亚组分析显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的疗效均优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常规药物可明显提高FD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慢性胃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相似,容易造成临床医师在概念上的混淆,给规范化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FD和慢性胃炎的概念差异、临床意义及其处理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对临床规范诊治FD和慢性胃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季洁如  高玮  许平  王天蓉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08,13(11):655-658
背景:莫沙必利作为一种促胃肠动力药早已被推荐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然而目前遵循罗马Ⅲ标准FD诊断分型和症状评估原则进行的莫沙必利治疗FD的临床研究尚不多见。目的:评估莫沙必利改善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病例连续选自2006年12月-2007年9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罗马ⅢFD诊断标准中PDS和EPS诊断的患者。先经1周安慰剂筛选期,无安慰剂治疗反应者随机进入治疗流程组合A或B,给予莫沙必利5mg tid×1周或安慰剂1片tid×1周,然后进入1周药物清洗期(安慰剂1片tid),最后给予安慰剂或莫沙必利继续治疗1周。各阶段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FD症状评估。结果:共纳入FD患者83例,安慰剂总有效率为19.3%,67例对安慰剂无治疗反应者进入莫沙必利疗效观察研究.随机进入治疗流程组合A或B者分别为34例和33例。与安慰剂治疗相比,莫沙必利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总症状积分(14.4±6.8对1.4±1.3,P〈0.05),对PDS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和EPS的上腹部疼痛和烧灼感症状均有显著治疗作用。莫沙必利对PDS和EPS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4%和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对PDS和EPS均有治疗效果,对PDS的有效率优于EPS,是安全、有效的FD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此类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检测反流的存在,而很少正式评估食管动力紊乱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目的:研究GERD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39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具有食管炎的GERD患者分为两组,A组:仅有食管症状(n=21);B组:既有食管症状,又有食管外症状(n=18,其中癔球感10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例)。采用静态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监测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5.7%±23.3%)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9.4%±33.6%)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55.0%±37.3%和29.8%±32.8%),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均略低于A组,但无显著差异。B组患者的pH<4总时间(218.2min±278.8min)、pH<4反流次数(153.9±181.2)、pH<4总时间百分比(15.6%±20.0%)和立位pH<4时间百分比(17.1%±19.3%)均显著高于A组(83.9min±112.6min、61.2±83.4、5.9%±7.9%和7.1%±9.5%)。结论:食管动力紊乱可使酸反流加重,导致酸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食管外症状。鉴于食管动力紊乱是GERD发病机制中的首要和关键因素,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