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胃癌发生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罗格列酮防治胃癌的机制。方法采用微阵列技术对罗格列酮体内干预的大鼠胃癌实验模型进行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研究,筛选PPARγ配体抗肿瘤新的靶基因并予验证。结果采用微阵列技术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筛选出7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SG处理组大鼠胃癌组织中DLK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NNG诱癌组。同时我们检测MNNG诱癌组14例大鼠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DLK1的mRNA水平,发现胃癌组织中DLK1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罗格列酮诱导AGS细胞PPARγ及DLK1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PPARγ桔抗剂GW9662能阻断罗格列酮诱导DLK1表达的作用。结论罗格列酮通过PPARγ依赖途径诱导AGS胃癌细胞DLK1的表达,诱导DLK1表达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胃癌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
目的:目前对于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物学功能、体内存活状况,以及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疗效比较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观察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作用,并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织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及孕14~15 d的SD大鼠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在含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含白细胞介素1a、白细胞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分化液中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参考Sauer和Lee等方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组,每组9只:分化细胞组向每一坐标点注入1×1011 L-1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胚胎中脑组注入 1×1011 L -1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手术对照组注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③实验评估:移植术后10、20、40、60 d诱发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以观察治疗效果,并对移植区进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了解移植细胞体内存活的情况.结果:①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在诱导分化液中呈贴壁生长,球内细胞从球体中央逐渐向四周分化扩展出形态各异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分化细胞中含有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6 d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的比率为(16.7±2.8)%.②移植后20 d分化细胞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行为开始明显下降(P < 0.05).移植后40 d和60 d,分化细胞组大鼠的旋转圈数与胚胎中脑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③分化细胞组和胚胎中脑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有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多数细胞位于移植针道边缘.结论: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与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具有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通过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病不同阶段的肝脏病变&#65380;BDE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β(TGF-β)的变化,以探讨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65377;【方法】 ①以胆总管结扎(BDL)制作胆汁淤积性肝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D0)&#65380;7天组(D7)及18天组(D18);②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肝脏病理变化,以Knodell组织学评分评价肝脏组织学改变;③自肝脏中分离BDEC,以实时定量PCR方法(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组织以及分离所得BDEC中TGF-β表达的情况;④分析肝脏Knodell组织学评分与TGF-β1 mRNA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⑤利用永生化的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通过体外实验探讨TGF-β1对mIBEC增殖的作用&#65377; 【结果】 ①肝脏Knodell组织学评分随着淤胆时间延长而增加(P < 0.01),且胆管增殖程度随着淤胆时间延长而加重;②肝脏组织及BDEC中TGF-β1&#65380;TGF-β2及TGF-β3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淤胆时间延长而显著上调;③肝脏Knodell组织学纤维化程度评分与不同时间点肝脏组织及BDEC中TGF-β1 mRNA表达水平间存在正相关(r = 0.9376,P < 0.05及r = 0.9682,P < 0.01)&#65377;④体外研究显示,TGF-β1可抑制mIBEC增殖&#65377;【结论】 ①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肝脏损伤&#65380;胆管增殖程度及TGF-β mRNA表达水平均随淤胆时间延长而增加;②TGF-β1与BDEC的相互作用在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增生的BDEC中TGF-β1表达上调参与了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形成&#65377;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调查中国人群克罗恩病(CD)患者初次诊断时的贫血发生率及特征,探讨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CD患者441例。分析确诊为CD患者首次就诊时贫血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类型,并对其中资料齐全的122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CD患者贫血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64.4%(284/441) 患者达到贫血标准,其中,轻度贫血占69.0%(196/284),中度贫血占28.9%(82/284),重度贫血占2.1%(6/284);贫血类型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43.7%,124/2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的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偏高(OR=1.007,95%CI 1.002~1.013)、血小板计数增加 (OR=1.007,95%CI 1.001~1.012)、红细胞沉降率增加(OR=1.024,95%CI 1.000~1.048)、穿透型(OR=16.925,95%CI 2.626~108.626)或狭窄型(OR=6.717,95%CI 1.583~28.507)、确诊年龄大(OR=1.065,95%CI 1.012~1.121)及体重指数(BMI)偏低(OR=0.769,95%CI 0.633~0.935)均可能增加CD患者发生贫血的风险。结论 贫血是CD常见并发症。炎症活动、穿透型或狭窄型疾病行为、确诊年龄大、BMI低均为CD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胃癌AGS细胞株增殖、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测定罗格列酮对胃癌AGS细胞株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罗格列酮对AGS细胞凋亡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罗格列酮对PPARγ、HCaRG及DLK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罗格列酮(1—100μM)处理AGS细胞株24h及48h,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其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预先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可部分逆转罗格列酮的作用;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处理AGS细胞株48h,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P〈0.05),GW9662不能逆转罗格列酮的作用;罗格列酮诱导AGS细胞株PPARγ、HCaRG及DLK1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GW9662能阻断罗格列酮诱导DLK1表达的作用,而不能阻断其诱导HCaRG表达的作用。结论罗格列酮通过PPARγ依赖及非依赖两种途径抑制胃癌AGS细胞株生长,诱导DLK1及HCaRG表达可能是罗格列酮抗胃癌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7.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明显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腺胃癌发生的作用,然机制不甚明确,本研究拟探讨RSG防治实验性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微阵列技术比较RSG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腺胃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出PPARγ配体抗肿瘤的可能靶基因,并对该靶基因的作用进行验证.[结果]采用微阵列技术在大鼠腺胃癌组织中筛选出7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sG处理组大鼠腺胃癌组织中Rin1(Ras interference 1,Rin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测人胃癌组织发现Rin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组织(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RSG可诱导人胃癌细胞株AGS细胞的PPARγ及Rin1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PPARγ拮抗剂(GW9662)能阻断RSG诱导Rin1的表达.[结论]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可能通过PPAEγ依赖途径上调Rin1基因的表达而预防大鼠实验性腺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肾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间肾移植术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探讨各种真菌类型、感染部位、是否合并病毒和细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数目以及不同抗真菌药物和起始用药时间等因素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肾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总死亡率为39.8%,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念珠菌真菌感染、肺部感染、合并病毒和细菌感染、高危因素数目≥3个、以及在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3 d后才开始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氟康唑相比,应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P<0.05),其中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的效果最佳.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肾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部位和性质,及时应用抗真菌药物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南方汉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通过HapMap数据库筛选出IL-33基因8个SNP序列标签;对2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1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622名健康对照采用MALDI-TOF MS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8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包括CD及UC)及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基因型-临床表型分析发现多个SNP位点与CD部分临床表型相关:rs10118795 T等位基因是肠外表现的保护因素(P<0.05, OR=0.513, 95% CI: 0.281~0.938),而rs7025417 CC基因型是肠外表现的危险因素(P<0.05, OR=1.363, 95% CI: 1.006~1.846);rs10118795 C等位基因降低肛周病变风险(P<0.05, OR=0.480, 95% CI: 0.232~0.994),而rs10975519 CC基因型增加肛周病变风险(P<0.05, OR=2.054 , 95% CI: 1.053~4.009);rs10975509 G等位基因是上消化道型CD的危险因素(P<0.05, OR=3.570, 95% CI: 1.328~9.600),且其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回结肠型CD的风险增加(P<0.05, OR=0.613, 95% CI: 0.377~0.996);在治疗方面,rs10118795、rs10975509和rs7025417基因型均与CD患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30周黏膜愈合相关(P<0.05,P<0.01,P<0.05)。UC患者中,未发现这8个SNP位点影响其临床表型(P>0.05)。结论:本研究中IL-33基因8个SNP位点不增加中国南方人群CD及UC发病风险,但部分位点影响CD的临床表型,某些SNP位点可能成为预测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0.
胰腺类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腹泻、呕吐10个月,再发伴脐周绞痛1 d2007-07-23收入本院.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黄色稀水样便8~10次/日,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发作时面色潮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