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观察抗纤灵方对阿霉素肾纤维化大鼠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抗纤灵方组、科素亚组;采用右肾摘除加重复注射阿霉素建立肾纤维化模型。治疗8周后处死,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观察肾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Real Time-PCR检测肾组织TGF-β_1、Smad3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硬化指数及TGF-β_1、Smad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抗纤灵方组及科素亚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硬化指数及肾组织TGF-β_1、Smad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抗纤灵方组各指标与科素亚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纤灵方可能通过抑制TGF-β_1/Smad3信号通路抑制阿霉素大鼠肾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2.
193.
目的:观察以化瘀浊益肝肾法为治疗原则的降压1号颗粒的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03-12/2005-06就诊于福建中医学院附属泉州市中医院心脑血管专科的高血压患者163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82,81例。两组均服用卡托普利25mg,2次/d作为基础用药;2周后若舒张压仍大于95mmHg(1mmHg=0.133kPa),则加用倍他乐克25mg,2次/d;两组分别加服降压1,2号颗粒1包,3次/d;降压1号颗粒由制水蛭4.5g,远志6g,决明子12g,巴戟天15g,葛根15g,川芎10g,泽泻10g等药物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制备。降压2号颗粒为糊精充填剂,1,2号颗粒在形状、质量、颜色及包装完全一样。疗程结束后开标,降压1号颗粒组为观察组(n=82),降压2号颗粒组为安慰剂对照组(n=81)。疗程12周,在进入随机实验后和治疗结束后,各进行1次临床疗效评估和生活质量评定,观察血压、体质量指数、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及降压1号颗粒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进入实验的163例患者平均随访12周。随访中停止实验用药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3例)6%(5例),其原因主要是咳嗽、低血压、头晕及其他原因,实际完成观察155例,均纳入统计分析。①治疗后两组的降压疗效接近,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5%(P>0.05)。②观察组服药1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服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症状综合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证候积分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④服药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91.44±13.4,130.22±13.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健康愉快感、工作表现、情感状态、社会参与均明显高于服药前(P<0.0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性功能、生活满意度的积分较服药前有显著提高(10.04±3.3,19.92±3.6;9.01±3.5,16.2±3.8;P<0.01);而对照组仅工作表现和社会参与明显高于服药前(P均<0.05)。结论:与安慰剂相比,降压1号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化瘀浊、益肝肾法有明显优势,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和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水平,而且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4.
目的:系统评价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日期限定在从建库开始到2020年12月14日。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根据异质性大小选择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汇总效应估计值。生成森林图以显示汇总结果,使用TSA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1 616名受试者,观察组827名,对照组789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华佗再造丸组在提高治疗有效率(OR=3.36,95%CI为2.43~4.56,P<0.001)、降低NIHSS评分(MD=-2.72,95%CI为-3.72~-1.73,P<0.001)、提高日常生活能力(MD=8.89,95%CI为4.51~13.26,P<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仅6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指标,有待更多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临床用药安全性。TSA结果显示,华佗再造丸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率更优的证据确切。结论:当前研究表明华佗再造丸联合基础治疗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证。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方法质量偏低,且样本量小,需进一步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68例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6例,女72例;年龄为(64±13)岁,年龄范围为38~75岁。168例患者中,术前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36例,术前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8例。所有患者行PD。观察指标:(1)手术和随访情况。(2)PD后发生内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3)PD后发生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血糖控制情况、饮食及营养状况、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和随访情况:168例患者成功完成PD,术后恢复顺利,均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168例患者术后空腹血糖为7 mmol/L(5~9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 mmol/L(7~14 mmol/L),每天排便次数为(2.4±1.2)次/d。所有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168例患者中,排除术前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实际132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6个月,132例患者中,47例发生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5.61%(47/132)。168例患者中,排除术前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者,实际16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6个月,160例患者中,68例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2.50%(68/160)。(2)PD后发生内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性别、代谢综合征、慢性胰腺炎、切离点、术后化疗是影响PD后发生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χ2=5.300,6.270,4.473,4.392,5.39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有代谢综合征是PD后发生内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5.252,5.364,95%可信区间为1.362~6.382,1.891~12.592,P<0.05)。(3)PD后发生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体质量指数、慢性胰腺炎、总胆红素、切离点、术后胰瘘为B级或C级、胰腺纤维化是影响PD后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χ2=1.691,4.910,7.763,5.605,4.663,7.7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18.5 kg/m2、慢性胰腺炎、总胆红素≥171μmol/L是PD后发生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695,5.231,7.623,95%可信区间为1.232~7.324,2.161~6.893,1.562~5.235,P<0.05)。结论男性、有代谢综合征是PD后发生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18.5 kg/m2、慢性胰腺炎、总胆红素≥171μmol/L是PD后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6.
目的:了解瘢痕疙瘩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皮肤科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的资料,采用χ2检验初步筛选瘢痕疙瘩复发的影响因素,再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结果:①共收集瘢痕疙瘩患者209例,男女性别比为1.90:1,中位年龄为36岁,瘢痕疙瘩主要分布在前胸部(31.58%)、后背肩部(19.62%),腹部及臀部(16.75%),轻中度瘢痕疙瘩占72.73%,重度瘢痕疙瘩占27.27%;②209例患者中,手术联合放射治疗132例(63.16%),手术治疗42例(20.1%);非手术治疗35例(16.75%)。治疗总有效率为68.9%,复发率为21.5%,经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后,13.6%的患者出现急性不良反应,8.3%的患者出现晚期不良反应;③瘢痕疙瘩严重程度(β=3.602,P<0.001,OR=36.67)和伤口感染史(β=4.566,P<0.001,OR=96.159)是瘢痕疙瘩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患者采用手术联合放射进行治疗,有一定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瘢痕疙瘩严重程度和伤口感染史是其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7.
李灿  隋晓斌  陈潇  王一 《眼科》2011,20(5):335-337
睫状体脱离在眼科临床较为多见,常由严重眼外伤或一些眼内疾病引起,导致持续性低眼压而进一步损害视功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及恰当的治疗方法是这类疾病最终预后的关键,由于睫状体脱离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睫状体脱离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将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 (UVA) 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时间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 1 J/cm2、5 J/cm2和10 J/cm2 UVA照射HaCaT细胞后继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分别用RT-PCR、Western印迹和Griess法检测HaCaT细胞iNOS mRNA、蛋白及NO的表达。结果 所有UVA剂量组HaCaT细胞iNOSmRNA在光照后24 h有表达,48 h达高峰,72 h后下降,各时间点间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 J/cm2 UVA照射后3个时间点均未见iNOS蛋白表达,而5 J/cm2和10 J/cm2 UVA照射后iNOS蛋白在24 h增加,48 h达高峰且显著高于24 h(P < 0.05),照射后72 h无iNOS蛋白表达。所有UVA剂量组HaCaT细胞NO表达量在24 h升高,48 h显著升高,72 h平稳升高,3个时间点NO表达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5)。对照组HaCaT细胞无iNOS mRNA和蛋白表达,NO表达量低。结论 HaCaT细胞iNOS和NO的表达变化与UVA照射存在时间和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199.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UVA照射后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 J/cm2 UVA照射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后,立即予以0.01、0.1 mmol/L白藜芦醇干预,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半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方面的改变。结果 UVA照射组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A490为0.542 ± 0.004)较未照射对照组(A490为0.889 ± 0.083)明显下降,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1.532 ± 0.041和1.331 ± 0.046)较未照射对照组显著增加,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HaCaT细胞经UVA照射加0.01、0.1 mmol/L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A490为分别为0.753 ± 0.435和0.892 ± 0.173,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53 ± 0.038/0.809 ± 0.018和0.392 ± 0.033/0.412 ± 0.026,与单独UVA照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0.1 mmol/L白藜芦醇组作用效果更明显。另外,电镜观察UVA + 白藜芦醇组未见凋亡细胞及明显的细胞坏死征象。结论 白藜芦醇对UVA照射损伤的HaCaT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抑制UVA诱导的i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0.
陈潇  赵明  张清源  蒋玉惠  王阜蕾  张静  倪伟 《国际眼科》2017,10(11):2170-2173

目的:探究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入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85例85眼,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予以传统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变化,并分析治疗前后视力、AULCSF、Smax和Frmax变化。

结果:传统遮盖疗法配合综合训练后,患儿视力明显较治疗前改善(1.12±0.29 vs 0.45±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AULCSF、Smax和Frmax指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一空间频率敏感度比较,治疗后明显较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空间频率的增加对比敏感度逐渐降低。不同屈光程度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组和中度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1,P=0.079); 轻度组和重度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1,P=0.001); 中度组和重度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9,P=0.067)。此外,就配戴眼镜年龄而言,6岁及以下开始配戴总有效率明显高于6岁以后(95% 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非弱视眼每天4h遮盖疗法,并佩戴矫正镜,结合综合训练,可取得确切疗效,尤其是对于7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