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01.
张林  陈景寒 《山东医药》2002,42(2):59-59
大多数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和临床特点,术前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对选择较为合适的诊治计划至关重要.现就罕见的纵隔肿瘤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2.
T4肺癌的外科治疗(附13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性总结 1988~ 2 0 0 1年山东省立医院 T4肺癌手术中涉及心脏大血管成形术的 131例病例资料。结果 :131例中 ,上腔静脉置换或部分切除者 17例 ,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搭桥术 1例 ,肺动脉成形术或楔形切除术 86例 ,左心房部分切除术 2 7例 ,全组无死亡 ,部分病例随访结果令人满意。认为应用心脏大血管成形术可以提高 T4期肺癌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 ,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3.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pN0)的24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结果:16例患者的2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NA达,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27.6%.患者的TNM分期由Ⅰa~Ⅱb期上调为ⅢA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3年生存7例,生存率为43.7%,无转移组3年生存31例,生存率为73.8%.两组的生存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04.
N2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模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阐明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模式,为手术后采取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9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N2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年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监测肿瘤复发情况.应用x2检验比较手术后放疗及化疗对肿瘤复发模式的影响.结果:术后2年内肿瘤复发率为37.5%,复发模式以转移性复发为主(77.8%),多数为脑和肺转移(64.3%).手术后放疗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为5.2%,而未施行放疗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为23.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OR=5.69,P<0.05);手术后化疗者与未化疗者相比,局部复发和转移性复发的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转移性复发是N2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模式,手术后放疗可以减少N2肺癌根治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细胞粘附因子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例术前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切除标本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的VEGF和CD44v6的表达。结果 鳞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 62 .5 0 % ( 15 / 2 4) ,腺癌组织中为 68.42 % ( 13 / 19) ,鳞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 5 8.3 3 %( 14 / 2 4) ,腺癌组织中为 68.42 % ( 13 / 19)。VEGF及CD44v6的阳性表达与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肺癌的病理分期有密切关系 (P <0 .0 5 ) ,且与肺癌术后发生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的 3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19.2 3 %及 6.41% ,阴性表达者为 64 .71%及 5 8.82 % ,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CD44v6阳性表达者的 3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8.67%及 10 .67% ,阴性表达者为 67.83 %及为 5 3 .5 0 % ,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VEGF的阳性表达和CD44v6的阳性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VEGF和CD44v6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术后转移复发的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并有利于指导术后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 ,检测 5 0例Ⅰ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手术后 12个月内对患者至少复查一次 ,包括胸、脑CT扫描 ,肝、肾上腺B超和骨ECT检查 ,监测早期转移。根据有否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将患者分为两组。χ2 检验比较两组早期转移率的差别 ,计算两组早期转移概率的优势比 (OR值 )。结果 :16例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占全部患者的 32 .0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的早期转移率 (31.2 5 % )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 (5 .88% ) ,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 )。有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早期转移的概率是后者的 7倍 (OR =7.2 7)。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7.
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微转移是分子诊断分期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转移,可明确术前肿瘤分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根据术中微转移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检测外周血中肿瘤细胞及转移灶变化可以指导化疗;微转移灶的监测还可判断预后.检测微转移的方法包括常用的免疫组化法、逆转录PCR技术、流式细胞技术以及不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8.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本科共收治32例,就此作一分析和讨论。一、资料分析本组男17例,女15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为29岁。均有活动后心悸气急症状,并在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吹风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Ⅰ号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BAI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术前进行BAI化疗的80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对照组和试验观察组,另取40例健康者血液标本作正常健康对照。试验观察组配合当归补血汤Ⅰ号治疗,比较各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表面免疫复合物(RBC-ICR)等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并观察BAI化疗有效率及其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NSCLC患者确实存在细胞免疫抑制,试验观察组BAI化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与试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化疗有效率高于试验对照组(P<0.05),而化疗副反应发生例数则少于试验对照组。结论:NSCLC患者术前BAI化疗同时应予免疫治疗。当归补血汤Ⅰ号扶正补气血,攻补兼施,对于NSCLC患者术前BAI化疗是较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0.
应用电视纵隔镜诊断胸部疑难疾病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疑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作用。方法全麻或局麻下应用电视纵隔镜.经气管前隧道观察并活检气管周围肿物或淋巴结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32例纵隔原因不明肿大淋巴结经纵隔镜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结节病者17例,纵隔结核5例,淋巴瘤5例,肺癌并转移4例。诊断不明原因反应性增生1例。本组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平均8mL(5-30mL);手术平均25min(15-60min)。结论纵隔镜对胸疑难病的诊断与常规临床诊断存在较大差别.该手术安全、准确.可有效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