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范跃祖  陈春球  赵泽明  孙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8):922-925,i0001,i0002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生成模型和裸鼠胆囊癌荷瘤模型,分别对HUVEC、CAM新生血管和裸鼠荷瘤血管生成进行随机干预实验,实验分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不同浓度NCTD组、内皮抑素(ES)组、NCTD十5-Fu组和NCTD+ES组,应用病理学检查、FCM、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CD34染色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等,观测、分析HUVEC的凋亡形态改变、凋亡率,CAM血管被抑制、破坏作用,荷瘤裸鼠胆囊癌微血管密度(MVD)、瘤周血管破坏形态。结果(1)NCTD对HUVEC的ED_(50)为0.352 g/L。NCTD组HU—VEC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86±5.67)%vs(4.60±1.45)%,P<0.05],荧光显微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凋亡;NCTD和ES一样,随时间延长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加强,呈时间效应关系。(2)在CAM实验中,NCTD浓度与其抑制CAM血管生成作用呈正相关(r=0.89,t=3.45,P<0.05),即随浓度增高NCTD鸡胚存活率下降(55%~60%比80%,P<0.05)、CAM毛细树状血管减少、血管生成抑制率增高(90.9%~100.0%比0~53%,P<0.05),与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TD对CAM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强。(3)NCTD应用后,荷瘤MVD与5-Fu组(4.12±1.40比15.80±5.90,P<0.01)、对照组(4.12±1.40比17.60±3.20,P<0.01)比较明显减少,与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见凋亡、片状坏死肿瘤细胞周围有血管破坏现象;且荷瘤MVD与荷瘤体积(r=0.985,t=8.069,P<0.05)、细胞增殖/凋亡比(r=0.956,t=4.61,P<0.05)相关。结论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有效抑制胆囊癌增殖与生长。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通过对2例多脏器移植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多脏器移植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方法 本院对短肠综合症长期使用TPN后出现肝衰,家族性息肉病两例患者作多脏器整块移植手术。以血管桥重建血管。术后予以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两患者分别存活103天与52天,死亡原因是CMV感染与重度细菌感染。结论 在目前有效的免疫移植药物的使用下,多脏器移植特别包括小肠的移植能获得成功。但需进一步有效预防控制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35.
目的简化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术式,建立符合生理条件、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取32只封闭群雄性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同种同基因原位无造瘘全小肠移植,腹主动脉、门静脉的吻合改良为三袖套法。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7.5%(28/32),供肠热缺血时间0 min,冷缺血时间(32±5)min。术后7 d受体存活率100%。结论改良的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三袖套血管吻合法缩短供肠冷缺血时间,吻合口无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此方法操作简单,为研究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肠道功能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抑制树突状细胞(DC)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的表达,探讨抑制后DC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在最佳干扰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分析方法,选择最能有效抑制DC中MHC-Ⅰ类分子表达的siRNA序列.在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 -10 200 μg,/L组和干扰MHC-Ⅰ表达DC组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量和RT-PCR比较IL-6表达量.结果 在140 nmol/L最佳siRNA转染浓度,siRNA-2干扰组中MHC-Ⅰ的表达量最低.IL-12与TNF-α在空白对照组表达量明显高于IL-10组和siRNA干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IL-10组与siRNA干扰组(P<0.01).结论 在siRNA抑制MHC-Ⅰ表达的DC细胞中,IL-12与TNF-α表达量降低,IL-6表达量升高.  相似文献   
37.
范跃祖  傅锦业  赵泽明  陈春球 《肿瘤》2004,24(4):358-361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NCTD组 (7个浓度梯度组,每组6孔)和对照组(n=6),分别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光学和电子显微镜、SABC法检测NCTD对体外培养GBC-SD细胞的杀伤抑制率、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和增殖相关基因蛋白PCNA、Ki-67表达.结果 NCTD在浓度10 μg/ml、时间6 h时即对GBC-SD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在实验组,流式细胞仪示GBC-SD细胞的G2 M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凋亡率上升;光镜下出现细胞固缩,胞膜突出,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电镜示微绒毛卷缩、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衰退现象和典型凋亡细胞;SABC法检测示PCNA、Ki-67表达阳性的细胞数和阳性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CNA:0.932±0.031 vs 0.318±0.023;Ki-67:0.964±0.092 vs 0.297±0.018;P<0.001).结论 NCTD能抑制人原发性胆囊癌GBC-SD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GBC-SD细胞增殖、干扰生长周期、抑制DNA合成代谢、诱导细胞凋亡和影响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蛋白PCNA、Ki-6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对28例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28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患者中男性占50%, 包括12例胃淋巴瘤, 7例小肠淋巴瘤, 7例结肠淋巴瘤, 2例胃结肠多发淋巴瘤。有7例患者出现血清CA125升高。手术21例, 其中因肠梗阻、出血、穿孔急诊手术10例, 术前误诊为胃肠癌、炎症性肠病、胃肠道间质瘤共计11例。胃肠道淋巴瘤容易误诊, 外科医师要重视淋巴瘤的综合诊断, 避免对多部位胃肠淋巴瘤漏诊, 遵循病理金标准, 不盲目手术, 同时要关注存在碰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发病机制不明确, 患者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存在异质性。现报道1例老年初发难治性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学科协作诊疗经过,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