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1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71.
目的 探索左房心外膜脂肪(LA-EAT)是否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226例非瓣膜病AF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左房CTA检查,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4.6,GE,USA)工作站软件分析测量LA-EAT衰减值和体积。在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AF复发定义为射频消融术3个月后心电图记录到AF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30 s。根据随访期间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0.7个月,57例(25.22%)患者发生复发。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基础资料比较为女性占比大(42.1%vs 28.4%,P<0.05),持续性AF的病例多(57.9%vs 36.7%,P<0.01)。复发组的LA-EAT衰减值低于非复发组[(-97.32±7.02)HU vs (-91.07±6.23)HU,P=0.001]、LA-EAT体积高于非复发组[(33.71±12.93) cm3 vs (28.15±11.46)cm3,P=0.003]。结...  相似文献   
72.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Epsilon波的检出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Epsilon wave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e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Methods The Epsilon wave was detected in 32 patients [24 men, mean age (42.3±13.3) years] with ARVC using three different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recording methods: standard twelve leads ECG (S-ECG), right precordial leads ECG (R-ECG) and Fontaine bipolar precordiai leads ECG (F-ECG). The Epsilon wave was defined as wiggle, small spike wave and smooth potential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RS complex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T segment. Results Epsilon wave was detected in 37.5%, 37.5% and 50.0% patients with ARVC by S-ECG, R-ECG and F-ECG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s derived from the three recording methods were similar(P > 0.05). The Epsilon wave was only detectable by S-ECG in one case, by R-ECG in three cases, and by F-ECG in five cas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Epsilon wave was 50.0% by combined use of S-ECG and R-ECG (SR-ECG), 56.3% by combined use of S-ECG and F-ECG (SF-ECG), and 65.6% by combined use of the three recording methods (SRF-ECG). The det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SF-ECG (56.3%) and SRF-ECG (65.6%) than by S-ECG alone (37.5%, all P <0.05). Most Epsilon waves detected by the S-ECG, R-ECG and F-ECG were small spiked waves. Conclusion Combined use of S-ECG, F-ECG and R-ECG could increase the detection rate of Epsilon wave in patients with ARVC.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介绍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AFL)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9例典型AFL,男性7例,女性2例.使用非接触标测对窦律时峡部的双向传导、AFL时的折返激动序列进行详细标测,在导航系统指导下完成后位峡部线性消融,然后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为顺钟向AFL,7均为逆钟向AFL,1例未能诱发AFL,所有AFL平均心房心动周期(215±36)ms;(2)非接触标测三维显示AFL在右房内的整个折返环及其与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3)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提示右心房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4)非接触标测可直观显示复发病例的消融线缺口,并直接导航消融;(5)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1例因不能耐受消融所致胸痛放弃手术,其余7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2~3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可直观再现典型AFL的完整折返环及其与右房解剖结构的关系,确认折返机制,对复发病例可发现消融线裂隙并导航消融.同时发现激动可横向穿过界嵴并且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74.
非开胸法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数周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VT)的非开胸法动物模型的方法。猪 1 3只 ,体重 30± 5kg ,运用PTCA球囊堵闭猪左前降支(LAD)形成AMI。存活猪在AMI后数周内进行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持续性单形性VT ,观察VT诱发、终止的方式及VT诱发的时间窗等。结果 :9/ 1 3只猪形成AMI,经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心尖、前间隔、左室前壁室壁瘤形成。术后 2~ 2 0周内 9只猪接受平均 1~ 2次电生理检查 ,运用程序电刺激方法 ,8只猪共成功诱发出 1 6种单形性持续性VT ,1只猪仅诱发出非持续性短阵VT。VT周长为 2 54± 65ms ,持续时间 1 8± 1 6min,最长达 62min。程序电刺激和直流电复律可终止VT ,1 0种VT表现为室房分离 ,6种VT室房均为 1∶1逆传 ;9种呈左束支阻滞型 ,7种呈右束支阻滞型。结论 :运用PTCA球囊堵闭冠状动脉造成MI后室壁瘤形成 ,通过程序电刺激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持续性单形性VT非开胸动物模型 ,成功率较高 ,VT诱发的时间窗长。  相似文献   
75.
射频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其中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是目前的主流术式之一.该术式围术期间的相关并发症大多数已经被大家熟知,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心脏压塞,脑栓塞,气胸和左心房食管瘘等,本文报道1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76.
加强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害性心律失常。从表面上看,临床医生对它都很熟悉,但真正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深浅不一。正如房颤本身节律的极不匀齐一样,临床医生对房颤治疗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房颤的治疗演绎出多种方法,包括病因治疗、房颤的节律控制、房颤的心室率控制加抗凝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器械治疗(置入型心房除颤器、抗房颤起搏器、多部位或双心房起搏、左心耳堵闭器)以及房颤的外科治疗等。但令人遗憾的是,任何单一的治疗措施都没有令人满意的成功率。尽管近年来,房颧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该项技术难度较高,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向各层次医院普及、推广,同时房颤患的基数巨大,因此真正能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仍然是冰山一角。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高,房颤患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有鉴于此,房颤永远不可能是电生理医生的专门问题,而是广大心血管病医生需要长期面对的临床问题。深入了解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充分认识房颤临床相关的各个环节,从多个层次对房颤进行综合治疗,仍然是当今心血管医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随访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近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对远期成功率的影响,并探讨发生机制。方法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共入选52例房颤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4~67(52.6±12.0)岁,病程2-280(35.8±37)个月。其中42例为阵发性房颤,10例为持续性房颤,所有患者均有房颤发作的心电图。1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为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消融术后,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在建立En- Site-NavX左心房几何构型后,于肺静脉口外0.5~1.0 cm处环左侧和右侧肺静脉设置消融线。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于系统导航下沿拟定的消融线逐点消融至肺静脉电位消失。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每日服用普罗帕酮450 mg,培哚普利4 mg,共3个月;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第1周0.6 g/d,第2周O.4g/d,以后0.2g/d,共3个月;培哚普利4 mg/,d,共3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23 (15.0±5.1)个月。4例因并发症排除;余48例患者,1例术后1个月内发作非典型心房扑动,持续2 d后自行转复窦性心律,随访7个月未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有阵发性房颤发作,3个月后,12例患者房颤不再发作,余8例随访至6个月,仍有房颤发作。结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近期房颤发作者,并不能预测远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术后3个月内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而以后不再发作者,可能是心房电学和组织学重构逆转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心肌分化前、后钙离子浓度变化。方法用5-杂氮胞苷(5-azacytidine)体外诱导猪骨髓间质干细胞使之向心肌分化;ELASA法测定分化前、后细胞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变化;应用离子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分化前、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1)经5-杂氮胞苷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诱导后第3周起细胞内cTnⅠ明显增高;(3)诱导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对照组高,且诱导前后细胞内钙释放机制不同。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经5-杂氮胞苷诱导后可具有心肌细胞的某些特性,这一过程与钙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通过与病理解剖对比,研究非接触式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猪心肌梗死后疤痕区标测和导航线性消融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非开胸PTCA球囊堵闭法造成6只猪心肌梗死后10~16周,在其左心室置入一EnSite 3000球囊,构建左心室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动态疤痕标测确定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疤痕区、疤痕边缘与正常非梗死部位交界区和非梗死区域,记录分析这些部位心内电图的差异;运用导航系统指引线性消融,并将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及导航的消融线与病理分析相对照。结果 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的面积为(8.4±4.7)cm~2,与病理解剖平均心内膜梗死面积(8.6±3.9)cm~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的部位及边缘均与解剖高度一致。共记录分析系统模拟的408个位点心内双极电图,在梗死区内所记录到的心内电图振幅明显较低(1.3±0.4)mV、持续时间较长(86.4±27.3)ms,且图形更为碎裂,后电位成分较多。在非梗死区心内电图表现为振幅高(5.7±2.1)mV、持续时间短(42.6±7.7)ms、呈单相或双相图形,无碎裂成分出现。交界区的心内电图振幅(3.5±1.8)mV、时间(67.1±16.5)ms和形态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可较精确地标测出疤痕组织,能明确解剖学异常与电生理变化的关系,并可准确导航线性消融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观察长时间心动过速终止后对心室复极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3例长时间心动过速(9 d~6个月)患者,两例为长时间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1例为无休止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并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1例为主动脉瓣换瓣术后5年发生束支折返性室速;第3例为持续性心房扑动伴心功能不良并因三度房室阻滞于10年前植入单腔起搏器.结果 3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并无晕厥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在心动过速间隙或射频导管消融终止后均出现qr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持续心房扑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两例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1周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分别随访20和39个月无室速和晕厥发作.结论 长时间心动过速后可导致短时间心室复极异常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加强防范,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