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4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耳鼻咽喉   62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471篇
内科学   215篇
皮肤病学   67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110篇
外科学   520篇
综合类   959篇
预防医学   476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419篇
  3篇
中国医学   503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陈斌  萧伟  贾晓斌  黄洋 《中药材》2012,(7):1140-1143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处方以总量50 g计算,主药22.5g,乳糖5 g,羧甲基淀粉钠2 g,微晶纤维素20.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27 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4 min。结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 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娥  贾晓斌  黄洋  陈斌  胡琴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81-2185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中药制剂研究新模式,并以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为例进行阐述,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3.
陈斌  赵铁山  郑松  许伟斌 《浙江医学》2010,32(9):1422-1423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皮带人的结果[1].骶管囊肿是发生在骶管的蛛网膜囊肿,起源于脊髓蛛网膜,可以波及脊神经根鞘[1].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合并骶管囊肿非常少见,我院骨科2009年11月遇到1例,经手术治疗,恢复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4.
许秉诚  陈斌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4):213-214,217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疾病,临床以红细胞明显增多、全血增多,皮肤及黏膜红紫色,脾肿大等多见。人群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约为0.6/10万~1.6/10万,其发病缓慢、自然病程为18~36个月,经各种治疗后,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原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的影响。方法将6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支持疗法;治疗组在一般性支持疗法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连续用药3周。于治疗第7、14、21d时分别用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肿体积显著缩小(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能促进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热疗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3例分为A、B组两组,A组23例先行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3d后行热疗,同时行三维适形放疗,照射方式:2Gy/次,1次/d,5d/周,计划总剂量为48~54Gy,总疗程4~5周;B组20例行TACE+3D-CRT 治疗.比较两组的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AFP变化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A组CR 6例,PR 13例,CR+PR 82.61%;B组CR 4例,PR 9例,CR+PR 6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P<0.05).肝脏急性不良反应A组1级2例,B组l级1例,无2级以上不良反应.全身热疗过程中,皮肤灼伤:I度为 17.39%(4/23);Ⅱ度为4.35%(1/23);灼伤面积<2%体表面积.结论 介入治疗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热疗能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不明显增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指征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64例进行分析.男性391例,女性73例;年龄26~88岁,平均56.6岁.分析导致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急性组(n=298)和慢性组(n=166)的腔内治疗效果.结果 夹层破裂组中反复或持续性胸背痛和胸腔渗出的发生率(83.3%和94.4%)高于非破裂组(10.4%和14.1%,P<0.01).破裂组降主动脉平均最大径(49.4 mm)大于非破裂组(35.1 mm,P<0.01).合并内脏和下肢动脉缺血的病例在腔内修复术后症状体征和相关指标都得剑明显改善.急性组近端假腔消失率51.7%高于慢性组的19.5%,而远端假腔开放率59.2%低于慢性组的79.3%(P<0.01).24例壁间血肿或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病例中有4例出现夹层复发.结论 近端假腔持续开放的急性夹层应行腔内修复术,而壁间血肿或假腔完全血栓化的急性病例可暂予密切随访.对于有反复或持续性胸背痛、胸腔渗出和降主动脉直径>4.5 cm等破裂先兆的病例或短时间内无法好转的主动脉分支血管缺血者,应立即行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吸引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改良负压吸引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肾结石71例,其中单发肾结石37例,多发肾结石34例,鹿角状结石11例,结石直径2.0~6.1cm,平均2.4cm。记录碎石取石时间、结石取净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中碎石取石时间30~120min,平均56min,一次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取尽率为70%(50,71),总取尽率89%(63/71)。术中术后出血需输血7例,术后感染发热6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负压吸引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可促进碎石的排出,提高碎石取石效率,缩短手术取石时间,同时负压吸引可减少肾盂内高压灌注液和细菌毒素的吸收,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9.
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猪霍乱沙门菌所致人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例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瘤和胭动脉瘤各1例,均行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放置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6例,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无围手术期30 d内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出院后口服抗菌药物,随访时间15~36个月,4例疗效满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感染复发征象,3例感染复发行局部感染灶清创引流后痊愈,1例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猪霍乱沙门菌是侵袭性和毒力较强的菌株,对于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性动脉瘤,腔内修复、应用抗菌素并密切随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endovascular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18 limbs) with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were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lasty (PTA). Results Angiographic success on the limb basis was achieved in 15 of 18 treated limbs and the initial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83.34%. Doppler anklebrachial index (ABI) increased from 0.33±0.16 to 0.79±0.23 one week after PTA. The follow-up time was 2~24 months, the average time was 10.84 months. The 3-month, 12-month accumulated primary patency rate were 81.33% and 60. 2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TA is effective primar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yielding acceptable primary clinical success with a low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sulting in moderate long-term clinical patency and a high limb salvage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