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儿童发生率最高的慢性肝病[1-2]。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相关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3]。一国际专家小组及亚太肝病研究学会将其更名为代谢异常相关脂肪性肝病[4-5]。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分析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因危重症死亡且行尸体解剖病例的尸体解剖与临床资料。观察所有病例的胰腺组织学特征,并进行病理学分级评分。依据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缺氧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44例,27例(61.4%)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损伤,其中25例(92.6%)观察到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依据临床资料,44例患儿中,24例脓毒症患儿,18例(75%)胰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4.48±1.69;另20例非脓毒症患儿,9例(45%)胰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3.07±1.24;两组患儿的胰腺损伤发生率及病理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4例患儿中,19例休克患儿,15例(78.9%)胰腺组织损伤;25例无休克患儿,12例(48%)胰腺组织损伤;两组患儿的胰腺组织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患儿中12例缺氧患儿,7例(58.3%)胰腺组织损伤;另32例无缺氧患儿,20例(62.5%)胰腺组织损伤;两组患儿的胰腺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存在程度不同的胰腺组织损伤,炎症改变是胰腺组织损伤的主要病变;脓毒症、休克容易造成胰腺损伤,缺氧与胰腺损伤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提高对儿童骶尾部卵黄囊瘤的CT和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骶尾部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16例均表现骶尾部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整,密度/信号不均匀,常见出血及程度不同坏死囊变区,无脂肪成分;增强扫描肿块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可见条状血管样强化,1例可见蜂窝状强化。2例肿块部分伸入椎管,骶骨受侵犯。16例卵黄囊瘤AFP均升高。【结论】骶尾部卵黄囊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血清AFP检测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患儿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病例1,男,6岁,间断性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腹痛,尿沉渣每高倍视野下可见20~25个红细胞,户尘螨粉尘螨(D1D2)2级IU/m L。病例2,男,7岁,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均无过敏史。2例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骨髓穿刺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尿培养均阴性,B超、CT、膀胱逆行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膀胱壁不均匀增厚明显,黏膜弥漫性病变。膀胱镜检显示膀胱容量变小,未见占位性病变,膀胱底及膀胧颈部黏膜发红,病变区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提示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至固有肌层,及局灶性肌坏死。病例1给予抗生素,西地利嗪并辅以6周剂量递减的强的松治疗;病例2仅给予抗生素,西地利嗪治疗。2例术后随访6个月,排尿异常症状消失,B超,CT影像学未见膀胧壁增厚及占位性病变。结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膀胱非特异性炎症及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步骤,治疗以抗炎、抗过敏及皮质激素非特异性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与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实施护理措施及功能锻炼指导等情况。结果:治愈97例(71%),好转36例(26%),无效4例(3%)。结论:采用综合治疗、有效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实体瘤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无法手术完整切除的实体瘤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活检,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予以化疗,待瘤体缩小后行手术切除,并将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1例均穿刺活检获成功,5例病理检查结果出来后家长放弃治疗,16例患儿行化疗,其中15例手术切除,1例正在术前化疗中.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14例结果一致,1例不符合,符合率为93.3%.结论 超声穿刺活检诊断小儿实体瘤准确性高,能为小儿实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7.
巨细胞病毒(cMV)是先天性感染最常见的病毒,先天性CMV感染因其引起急性症状、死亡及后遗中枢神经系统、听力障碍而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由于感染后的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凭临床无法确诊,而实验室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临床误诊、漏诊并非罕见.为总结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特将临床误诊、尸解证实的先天性CMV感染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回顾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72例病例,对其病变累及部位、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男43例,女29例;年龄3个月~6岁8个月,平均年龄17个月.病变累及部位:骨组织38例,皮肤28例,外耳道8例,淋巴结32例.病变累及多部位60例(83.3%),累及单一部位12例(16.7%).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69例(95.8%)有核沟的朗格罕细胞,56例(77.7%)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骨组织病灶为28/30例(93.3%),在皮肤组织病灶中为19/28例(67.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6,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朗格罕细胞阳性表达CD1a共72例(100%)、S-100 71例(98.6%)、Vimentin 70例(97.2%);Langerin标记阳性41例(100%).组织细胞阳性表达Vimentin共65例(90.3%),CD68 67例(93.1%).结论 小儿LCH可累及骨、皮肤、外耳道、淋巴结、肝、脾等多器官;多部位受累较单一部位累及多见.组织形态学以有核沟的朗格罕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组织较皮肤组织多见.单克隆抗体CD1a、Langerin、S-10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兔肝Vx-2瘤化疗栓塞前后磁共振扩散成像(DWI)价值、动态变化特征及病理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开腹下块种植方法建立肝VX-2瘤模型,选择40只模型分成4组并于介入术后不同时间行DWI并对各组肿瘤标本行病理检查,对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与不同b值组之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当b=100s/mm2,非介入组、术后6、16、32、48h组,肿瘤周围ADC值、肿瘤中央ADC值与正常肝ADC值逐渐降低,术后16h达到最低,然后逐渐升高,各部位不同时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25,P〈0.01;F=2.496,P〈0.05;F=6.856,P〈0.01)。(2)介入至术后16h,肿瘤周围部分与正常肝细胞水肿程度迅速增加;术后16、32与48h肿瘤周围正常肝细胞水肿程度逐渐降低,肿瘤周围部分细胞水肿程度先轻微下降后继续增加;肿瘤周围部分坏死较术前有所增加。(3)VX-2瘤坏死部分表现为低信号、高ADC值;成活肿瘤部分表现为高信号、低ADC值。结论化疗栓塞前后DWI能够较好地显示并鉴别肿瘤坏死部分与成活部分;ADC值的变化与术后细胞内水肿、组织坏死及栓塞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兔肝VX-2瘤种植后磁共振扩散成像ADC值动态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开腹下块种植方法建立肝内VX-2瘤模型47只(25只种植1个部位、15只种植2个部位)。对全部种植兔于种植后第7、14、21天行DWI并对部分肿瘤标本行病理检查。采用SPSS12.0对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不同b值组之间ADC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种植后第7、14与21天扫描,b值为100sdmm2,47例瘤周正常肝ADC值、肿瘤周围、肿瘤中央ADC值均高于b值为300s/mm。(F=17.964,P〈0.01;F=13.986,P〈0.01;F=128.681,P〈0.01),不同b值时各部位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b值为100或300s/mm2时,种植后相同时间扫描正常肝实质ADC值高于肿瘤周围部分与肿瘤中央部分(F=176.586,P〈0.01;F=55.089,P〈0.01),不同部位相同b值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植后第7、14与21天,肿瘤周围ADC值与肿瘤中央ADC值逐渐降低(b=100s/mm2,F=48.211,P〈0.01;b=300s/mm2,F=20.955,P〈0.01),不同时间各部位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植后第7天与14天肿瘤未见明显坏死区,但是存在水肿等因素影响导致肿瘤ADC值下降部不明显。21d时肿瘤内部出现明显坏死,成活肿瘤部分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肿瘤坏死部分ADC值高低不等,而囊变、液化部分ADC值可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ADC值可以客观地反映肿瘤内部水分子的扩散情况与了解肿瘤的生长与坏死液化情况,在动态监视肿瘤的生长情况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疗效等方面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