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6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钽金属臼杯重建髋臼骨缺损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应用钽金属臼杯对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钽金属臼杯重建髋臼骨缺损的连续2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15例;年龄24~78岁,平均(53.7±16.2)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5例: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髋关节感染后遗高位脱位畸形2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全髋关节翻修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2例、髋臼金属炎性假瘤3例、假体无菌性松动11例。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Ⅰ型9例,Ⅱa型4例,Ⅱb型5例,Ⅱc型1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观察术后髋臼假体周围透光线、假体位置、生存率、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40个月,平均20.1个月。末次随访时PaproskyⅠ型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87.2±7.4)分,高于术前(41.1±6.3)分;Ⅱ型(79.8±11.8)分,高于术前(38.4±12.5)分;Ⅲ型为79分,高于术前24分。随访期间钽金属臼杯固定良好,未出现松动及移位,假体生存率100%。按照Anderson骨长入影像学评价标准,髋臼杯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长入。1例于DeLee-Charnley髋臼3区出现透光线,4个月后消失;1例于髋臼1区出现假体周围间隙,随访6个月未进展。1例于术后4周出现后脱位。结论 应用钽金属臼杯重建PaproskyⅠ、Ⅱ型髋臼骨缺损,能实现早期与宿主骨整合,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换液时间对人间充质干细胞 (hMSCs)原代培养时间的影响 ,从而确定原代培养hMSCs的适宜条件。方法 :分离人骨髓细胞 ,按不同种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分组进行原代培养 ,记录原代培养时间 ,然后进行传代培养和成骨诱导培养 ,并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钙结节表达情况。结果 :hMSCs原代培养种植细胞密度为 1× 10 5~ 3× 10 5/cm2 ,4 8h后换液的方法较合理。经化学药物 (如地塞米松、β -甘油磷酸、维生素C)成骨诱导后 ,hMSCs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明显增加 ,并可形成钙结节。结论 :合理hMSCs原代培养方法 ,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自体种子细胞 ,从而为组织工程化骨的体外构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在髌股关节紊乱诊断与动态监测下实施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式的早中期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收治了87例(99膝)年龄在12-33岁(平均17.2岁)之间的膝关节髌股关节紊乱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镜进行诊疗,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式分别为:1.外侧支持带滑膜外松解术;2.术式1+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3.术式2+胫骨结节止点内下移位术。在关节镜动态监测下对不同程度的髌股关节紊乱进行治疗。以0°~110°屈膝过程中髌股关节适配良好为术中平衡满意的标准。随访时利用Lysholm问卷随访调查,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103膝)患者中行术式1的患者53例(61膝),行术式2的患者20例(24膝),行术式3的患者14例(23膝)。64例(79膝)患者在术前即诊断为髌股关节紊乱。其中行术式2和3的患者全部在术前诊断明确。随访36-71个月(平均54.2月),Lvsholm评分89~100分,平均96.3分。无1例患者髌骨脱位复发,7例(9膝)患者残存不同程度术后膝前疼痛,年龄22~29岁(平均26.3岁),均伴有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结论关节镜动态监视下对髌骨序列排列异常的诊断和分级更具有实用治疗价值,依据动态监视结果选择性实施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在术中均精确平衡髌股关节适配性并达到满意,术后随访中发现总体随访效果较好。患者年龄偏大且合并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是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提示这可能是外科介入的禁忌之一。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组织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骨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成骨环境,以全面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生物性状.方法:通过插入式培养皿和培养板来构建细胞一组织共培养的模型,将新鲜兔骨碎粒及骨块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LP活性及矿化能力,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构建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组织共培养的模型.共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期ALP活性高于普通培养对照组,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体外构建的共培养模型部分模拟了体内成骨环境;经过共培养的细胞呈现成骨细胞的表型.  相似文献   
96.
郭林  杨柳  段小军  陈光兴  戴刚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804-1807
目的 针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15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Medico-Chirurgical du Cedre中心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行PCL保留型全膝关节假体初次置换术获得随访的153例(178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采用术后X线测量结合随访时国际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评估手术疗效,X线测量包括髋膝踝角(HKA)平均值、HKA绝对偏差、α角、β角、髌骨指数(AP/AT)、胫骨后倾角(PTA)等.以翻修率作为假体生存率最终评定标准.结果 153例患者随访时31例(49膝)死亡,4例(4膝)失访,获访118例(125膝).翻修11膝,15年以上假体生存率93.7%.翻修11膝原因分别为:9膝为假体界面无菌性松动(其中7膝伴严重骨溶解,2膝为胫骨假体周围透亮线伴疼痛),1膝反曲畸形,1膝内侧胫骨平台塌陷.术后随访时膝关节协会评分达173分,优良率95.9%.对比翻修患者与未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对侧未手术膝关节内外翻角、术前正位X线片β角、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保留型假体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15年以上生存率优良.仅个别病例失败与PCL失效有关,聚乙烯衬垫后部过度磨损和髌股关节并发症少见.未手术侧膝关节畸形程度和术侧膝关节胫骨侧内翻畸形程度可能是影响假体翻修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胆总管囊肿侵及全管1例报告四川省奉节县医院王自立,张鄂川,陈光兴,邓昌惠,王家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holedochocele)并非少见但引起全部胆总管扩张少见。我们收治1例,并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男,8岁,右上腹疼痛1月,加重伴恶心呕吐半月,按...  相似文献   
98.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98),(34.52±1.93)mm;(6.09±1.07),(5.45±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2.5)°,(35.4±2.5)°,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 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77;1.98),(34.52&;#177;1.93)mm;(6.09&;#177;1.07),(5.45&;#177;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177;2.5)&;#176;,(35.4&;#177;2.5)&;#176;,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 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近年来,尽管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活性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各家报道不一,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选择可降解支架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将兔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后在体外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对细胞黏附、细胞活度及接种细胞上架率进行测定。结果:扫描电镜下见支架上黏附细胞较多,接种前与接种支架后消化洗脱细胞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接种支架前的细胞活度为97.08±1.06,接种后的细胞活度为96.87±0.96,接种支架的细胞上架率为(61.5±0.41)%。表明兔骨髓基质细胞能在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上贴附、细胞活度不受影响及较高的细胞上架率。结论: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