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6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292篇
内科学   132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98篇
综合类   628篇
预防医学   260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25篇
  14篇
中国医学   288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口内三维扫描技术发展迅速,精度不断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在单冠修复、三单位固定桥以及单枚种植体上部修复方面,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扫描精度可满足临床要求;但在跨度过大的固定修复领域,其扫描精度仍存在不足。由于光学扫描原理的局限,目前临床难以通过口内三维扫描仪直接获取功能整塑后的软组织形态,口内三维扫描技术尚存在技术瓶颈。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常见口内三维扫描仪对口腔软硬组织的扫描精度,分析口内三维扫描技术的临床适用性及局限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聋家系进行致病基因鉴定、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运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检测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遗传学病因,对检出的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合STR检测技术对该家系行产前诊断。结果 一个家系两代人(Ⅰ:2、Ⅱ:2、Ⅱ:3)均为遗传性聋,但病因不同,先证者(Ⅰ:2)是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突变导致,两个异卵双胞胎女儿(Ⅱ:2、Ⅱ:3)耳聋病因是MYO15A基因c.5062_5063delCT/c.7396-1G>A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孕期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耳聋风险低,出生后复查与产前诊断一致,并顺利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该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基因型,首次明确了MYO15A基因c.5062_5063delCT突变为致病性变异,拓展了MYO15A基因致病突变谱。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为有效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参与网络交往,同时为社会、学校、家长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心理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量表和Wrightsman编制的人性哲学量表—独立性分量表,对646名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动机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电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动机更倾向于"交往/寻求帮助",而普通全日制高校学生更倾向于"消遣/娱乐";男生更倾向于"交往/寻求帮助"、"消遣/娱乐"、"好奇/追求时尚"、"网络优越感";理科学生更倾向于"交往/寻求帮助"、"网络优越感"、"消遣/娱乐"、"好奇/追求时尚";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消遣/娱乐"、"好奇/追求时尚";独立性高的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更倾向于"交往/寻求帮助"、"网络优越感"。结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动机因学校、专业、年级、性别、独立性人格特征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5.
西门子直线加速器电子限光筒显示错误故障维修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门子公司的PRIMUS高能直线加速器是近几年来国内医院引进较多的机型,它能实行三维适形和调强治疗[1].1 故障现象设备在进行电子线模式治疗时E215电子限光筒在插入附件槽3后,主操作台屏幕显示附件的ACCESSORY 3显示乱码或?,其他的电子限光筒只是偶尔显示不对.  相似文献   
86.
目的:摸索X-GVHD模型的合适小鼠品系,建立稳定的“人-鼠”X-GVHD模型。方法:选取了裸鼠、NOD/SCID经亚致死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后,腹腔输注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建立异种X-GVHD模型。通过检测人T细胞在模型鼠外周血、组织、器官中的浸润情况等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比较两种模型鼠中人免疫细胞的浸润率和各组生存时间,从而确定建立X-GVHD模型的合适小鼠品系,并摸索人PBMC的输注途径和合适细胞量,以及观察免疫细胞表型变化与功能的最佳时间窗口。结果:NOD/SCID鼠更适合诱导“人-鼠”X-GVHD模型的小鼠;腹腔输注途径和尾静脉输注途径对建立“人-鼠”X-GVHD模型无明显差异;腹腔输注5×107以上人PBMC可以成功建立“人-鼠”X-GVHD模型。在采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建立模型中,监测人T细胞表型动态变化与功能的最佳时间窗口为7~11 d;模型鼠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4.16±1.77)d。结论:NOD/SCID鼠通过腹腔注射5×107以上人PBMC可以成功建立“人-鼠”X-GVHD模型,7~11 d为监测人T细胞表型动态变化与功能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87.
目的对3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临床救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对本科2011年3-7月65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危重症患儿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置管途径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股静脉置管术构成比最高,颈内静脉置管多用于透析治疗,构成比其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应用较少。股静脉置管途径中,左右两侧股静脉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1岁组和<1岁组置管一针成功率和成功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中,休克组和无休克组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救治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因顾虑并发症的发生,本着救治需求和医疗安全角度,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常规应用受到限制,股静脉置管操作简便,风险较低,重大并发症发生少,具有首选应用价值。休克患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对较难,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 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6 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 mmol·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χ2=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6,P<0.01;F=58.660,P<0.01)。结论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89.
正保留骨骼的血管铸型标本通常采用传统的自然腐蚀法、碱腐蚀法~([1]),及改进的自然腐蚀法~([2])和改进的碱腐蚀法~([3-6]),自然腐蚀和改进的自然腐蚀法对骨质无损坏,但难以解决标本制作周期长、污染环境等问题。碱腐蚀法和改进的碱腐蚀法能明显缩短标本制作时间,但对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且操作复杂易造成铸型支折断。如何缩短标本的制作时间、保持骨质完整、腐蚀完全及铸型支完整是制作保留骨骼血管铸型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究名字性别倾向(男性化,中性化,女性化)及其与个体性别的符合度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方法:实验均为2×2×3混合设计。实验一采用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考察名字-性别组合在内隐层面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吸引力量表考察影响机制。结果:名字能激活性别刻板印象,总体而言,具有中性名的个体人际吸引力最高,名字符合性别预期的个体人际吸引力较高,当名字与性别不匹配时,取女性名的男性人际吸引力最低。性别角色评价的双性化程度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名字性别倾向通过知觉者的性别角色评价影响个体的人际吸引力,拥有中性名的个体被认为兼具较高男性和女性特质,因此人际吸引力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