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林下参和园参对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的抗疲劳机制,比较两种人参对术后中枢疲劳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OFS模型组(POFS组)、园参干预组和林下参干预组,每组再按时间点分为术后1、3 d组。术后对应时间点进行强迫游泳实验(FST);检测大脑海马丙二醛(MDA)的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 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 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3 d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 0. 01),MDA的量明显增加(P 0. 01),术后3 d T-SOD活性明显升高(P 0. 05),Bax表达显著升高,Bcl-2表达显著降低;园参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3 d不动时间减少(P 0. 05),术后3 d T-SOD活性明显升高(P 0. 05),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林下参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3 d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 0. 01),MDA的量明显减少(P 0. 05,0. 01),术后3 d T-SOD活性明显升高(P 0. 01),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林下参组与园参组比较,术后1、3 d不动时间减少(P 0. 05,0. 01),术后3 d MDA的量减少(P 0. 05),T-SOD活性明显升高(P 0. 05),术后1、3 d Bax表达水平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受损,数量降少,人参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细胞形态得到改善,数量增多。结论:POFS大鼠神经细胞存在一定程度损伤,园参和林下参改善了POFS大鼠的脑细胞损伤,林下参效果优于园参。  相似文献   
62.
目前认为,整合素在子宫内膜中参与调节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本研究通过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了解整合素α~6和β~4亚单位在月经周期和早孕子宫内膜表面和腺上皮表达。32例妇女(平均年龄34.14±3.4岁)分成两组,A组13例,孕6周~孕9周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时取子宫内膜;B组19例非妊娠者因妇科疾患需行宫腔镜下活检、子宫内膜诊刮或子宫切除时取子宫内膜。B组子宫内膜分为三期,植入前期(7例):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增生期至排卵后3天之间;植入期(6例):病理学枪查表现为排卵后4天至排卵后9天之间;植入后期(6例):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排卵后10天至排卵后14天之间。所有子宫内膜切片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63.
患者,30岁,孕4产0.因停经34周,双胎,B超发现一胎儿骶尾部肿瘤10周伴羊水过多,于2006年11月20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因"输卵管性不孕"于2006年4月11日在我院行体外授精一胚胎移植成功受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监测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前检查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97例。所有孕妇采用饮食指导结合运动锻炼控制血糖水平,必要时加用胰岛素治疗。根据孕妇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分为每天监测4次组共40例(A组),隔天监测4次组共88例(B组),每周1天监测4次组共69例(C组)。比较分析3组血糖监测方式的依从性差异以及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监测方式的依从性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孕产妇发生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羊水过多、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和剖宫产率均高于A组和B组。而A组和B组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饮食调整和运动控制血糖水平的孕妇,可以隔天监测血糖水平,既能孕妇经济和精神负担,又能降低围产期并发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仍要每天监测,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lla)表达及白细胞滤过指数(变形性)的影响.方法取病人及健康人外周血,分离粒细胞于体外37℃孵育,采用抗体荧光标记,测定CDlla表达率,并测定粒细胞通过核孔滤膜的时间,计算滤过指数.结果CDlla表达率健康人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血宁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粒细胞滤过指数舒血宁组亦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有效地抑制急性脑梗死病人外周血粒细胞CDlla表达率及改善其变形性.  相似文献   
66.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一种妊娠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对母儿近期及远期健康均有不良影响。虽然GDM的发病机制不明,但通过在妊娠早期筛查血清中高危因子以预测GDM的发生,对促进GDM的早期干预和减轻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发现,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在妊娠早期与GDM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包括降低的脂联素、网膜素1、鸢尾素、趋化因子水平和升高的瘦素、抵抗素、内脂素、脂肪酸结合蛋白4、视黄醇结合蛋白4、促代谢因子水平。这些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对未来GDM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7.
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不仅与流产、难产、畸形、早产、低体质量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而且能用于评估成年期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近年国内外关于胎儿生长发育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母源因素,对父源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父亲影响胎儿发育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即包括年龄、疾病、体型、生活方式、暴露环境在内的遗传因素和以心理状态、职业、经济收入为代表的社会环境因素,前者直接影响父源基因的完整性和表达情况,而后者主要影响母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两类因素的不良发展均可能导致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发生异常,从而出现各种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基于孕妇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评估。方法:收集并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4307例孕妇。按一定的比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立观察组和验证组,观察组包含了约80%的总样本量,验证组包含了约20%的总样本量。利用人口学特征、临床孕产史等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观察组建立GDM预测模型,并用验证组进行模型验证,得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在临床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共有11498例孕妇,其中1779例(15.5%)患有GDM。统计分析表明:既往GDM病史、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巨大儿分娩史和孕产次与GDM发生显著相关(P0.05);而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等与GDM无明显关联(P0.05);把显著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得到临床评分系统。验证组共有2809例妊娠妇女,404例(14.4%)患有GDM,通过评分系统后得到AUC为0.659。提示临床评分系统对GD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调查备孕期或早孕期妇女的既往GDM病史、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既往巨大儿分娩史和孕产次可以预测GDM的发病风险,并在尽早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达到预防或减少GDM发生。  相似文献   
69.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常见的代谢并发症,严重危害母亲和婴儿健康,其患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稳步上升,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妊娠前和妊娠早期预测GDM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对控制GDM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GDM的发展涉及许多危险因素,较为公认的包括高龄、超重或肥胖等,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多囊卵巢综合征史、血清维生素D水平、环境污染物以及遗传易感性与GDM发病密切相关。简要综述GDM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究扶肾颗粒通过调节MG表达,改善慢性肾衰腹膜透析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及肾性贫血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诱导慢性肾衰腹膜透析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肾衰5/6肾切除+1.5%PD组、慢性肾衰5/6肾切除+1.5%PD+扶肾颗粒组、慢性肾衰5/6肾切除+4.25%PD组、慢性肾衰5/6肾切除+4.25%PD+扶肾颗粒组,分析MG、MDA、GSH、HB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G及MD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且GSH及HB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浓度透析组中,与未应用扶肾颗粒组相比,用药组MG及MD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GSH及HB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肾性贫血的发生与氧化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扶肾颗粒可通过减少MG、MDA等促氧化反应因子的蓄积,上调抗氧化物GSH表达,进而改善慢性肾衰腹膜透析大鼠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