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9篇 |
外科学 | 81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们以8周龄,体重20克左右的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正常小鼠及烫伤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各种不同浓度精氨酸的培养液体外培养后,对ConA反应性的变化,同时观察经不同含量精氨酸的饮食饲养后,烫伤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各种不同浓度精氨酸体外培养后,对ConA的反应性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精氨酸浓度的递增而增加;烫伤小鼠通过不同含量精氨酸的摄入,其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性呈现 相似文献
22.
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已明确,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初期相互作用是由粘附分子的选择素族所介导。虽然用CD11/18单抗可阻断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但可导致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如果阻断选择素的结合对 相似文献
23.
贴骨性褥疮的临床特点及其修复(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贴骨性褥疮的临床特点以及肌皮瓣转移修复的疗效。方法:将构成窦道的纤维膜手术切除以及将骨膜刮除,根据褥疮及其窦道的位置和大小设计邻位或远位肌皮瓣填充缺损,创面分层缝合。结果:16例21处创面应用肌皮瓣转移修复,完全成活18处,一期愈合率为85.71%。结论:贴骨性褥疮病史长,好发于臀部和骶尾部。创面有一层由厚厚的纤维膜所包裹的大小不等、形态各一的窦道,深达骨膜,分泌物多,但并发感染少。术中尽可能将构成窦道的纤维膜去除以及骨膜刮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出院后的综合健康状况与烧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以ABSH量表评定67例社会期患者。结果 :大、中面积与小面积烧伤组各评定指标间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 ;大、中面积烧伤组间生理状态有显著差异 ;头面手部位烧伤与非头面手部位烧伤两组间除生理状态外 ,余指标间有明显差异。结论 :烧伤患者社会期综合健康状况与烧伤程度密切相关 ,头面手等特殊部位的烧伤可使患者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从而降低综合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5.
糖尿病难愈创面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组织成熟和重建3个阶段。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机体内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升高,干扰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能使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且在创面浸润的时间延长。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修复细胞,两者膜表面均存在多种AGEs结合蛋白。AGEs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并可以诱导其凋亡,而且与作用时间及含量相关。AGEs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生长因子对细胞趋化、增殖,细胞间基质(ECM)的形成和血管生成有显著作用,而糖基化修饰后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有丝分裂的活性明显降低。AGEs水平的升高可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总之,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病理过程,尽管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环节。 相似文献
26.
应用真皮模板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真皮模板应用后对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影响,为真皮模板应用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1/2002Ш度小面积烧伤患者,采用真皮模板(异体无细胞真皮基质)加自体薄皮复合移植的方法,修复Ш度烧伤患者切痂后创面,并以单纯自体薄皮移植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2,3,4,6周取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标本中CD34的表达。结果:在术后1~6周,随着创面的修复,真皮模板组CD34表达逐渐降低,而薄皮组CD34持续高表达,且有逐渐升高趋势,其结果与HE染色所见一致。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真皮模板与自体薄皮复合移植后,可以抑制创面毛细血管超常增生,从而减少瘢痕形成,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广西壮、汉族换药愈合未经抗瘢痕治疗的深Ⅱ度烧伤以及一期愈合的手术缝合切口患者,在创面愈合后12个月内瘢痕增生程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瘢痕增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族伤后3,6,12个月3个时相点439例换药愈合且未经抗瘢痕治疗的深Ⅱ度烧伤及一期愈合手术缝合切口患者伤后瘢痕增生程度进行定量测定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比较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两种类型损伤瘢痕增生情况以及多种因素与瘢痕增生的相关性.结果:广西壮、汉族烧伤后瘢痕平均增生程度均比同期手术后瘢痕平均增生程度明显(P <0.05),两民族瘢痕同样损伤类型同期比较无差异(P>0.05),两民族同样损伤类型3,6,12个月瘢痕平均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汉族人群中,女性手术后瘢痕增生程度均比男性明显(P <0.05),烧伤后瘢痕男性均比女性明显(P<0.05);未婚人群伤后瘢痕增生均比已婚人群明显(P<0.05);有过敏史和有辛辣饮食习惯者比无过敏史和无辛辣饮食习惯者瘢痕明显(P <0.05).在相关因素分析中,过敏史(r=0.145,P=0.028)和辛辣饮食习惯(r=0.154,P=0.012)与瘢痕增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广西壮、汉族烧伤后瘢痕增生程度均比同期手术后瘢痕增生程度明显,两民族瘢痕同样损伤类型同期比较无差异,两民族同样损伤类型在创面愈合后12个月内瘢痕增生程度无明显变化.瘢痕增生程度与性别、婚否以及有无过敏史和辛辣饮食习惯者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真皮"生物模板"对创面愈合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真皮"生物模板"(同种异体无细胞真皮基质)加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的方法,修复深度烧伤病人切痂后创面,并以单纯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2、3、4周取组织标本,共48例次,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对组织标本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真皮"生物模板"移植术后1~4周,组织标本中Ⅰ型胶原含量逐渐增加,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第2、3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真皮"生物模板"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标本中Ⅲ型胶原含量,随着创面愈合,试验组明显减少,对照组则减少不明显(P<0.05);同时,试验组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在术后1、2周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而对照组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一直在较高水平,且各时相点均高于试验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真皮"生物模板"通过减少创面局部Ⅲ型胶原的产生,减少和(或)减轻疤痕增生,改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