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37篇 |
免费 | 183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33篇 |
妇产科学 | 35篇 |
基础医学 | 135篇 |
口腔科学 | 31篇 |
临床医学 | 448篇 |
内科学 | 209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01篇 |
特种医学 | 10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52篇 |
综合类 | 900篇 |
预防医学 | 317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46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21篇 |
肿瘤学 | 1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230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79篇 |
2007年 | 207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O6-烷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与DNA的交联体(MGMT-DNA crosslink,M-DPC)含量的简便方法.方法 整合当前技术提取及纯化M-DPC、定量M-DPC样品中dsDNA含量、优化DPC中抗原在ELISA板的包被能力等关键环节.以不同浓度氮芥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在指定的时间收集细胞,使用细胞核抽提/裂解/Tris饱和酚回收法制备M-DPC样品.采用SYBR Green Ⅰ染色方法对M-DPC样品中dsDNA进行定量.采用全能核酸酶对M-DPC样品中脱氧核糖核酸降解,以增强M-DPC样品中抗原在ELISA板的包被能力.最终,包被后的多孔板检测采用常规的ELISA.结果 无需高速离心机和放射性同位素等,使用常规方法提取了细胞M-DPC.SYBR Green Ⅰ检测基因组dsDNA的线性范围为2 ng至1.5 μg,可以用于提取的M-DPC所含dsDNA的定量,据此统一样本用量.M-DPC可以通过ELISA检出,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线性关系.氮芥染毒3h后M-DPC含量有显著增加,且对氮芥剂量有依赖.至24 h M-DPC含量无显著降低.结论 所建立的ELISA检测M-DPC的方法快速、经济、灵敏、高通量,也可应用于部分其他交联蛋白的检测.氮芥染毒所致M-DPC形成有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62.
芝芪菌质提取物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芝芪菌质及其各部位免疫活性。 方法 芝芪菌质为灵芝菌丝-黄芪药渣的固体发酵复合体。通过小鼠碳粒廓清实验,鸡红细胞吞噬功能实验,小鼠血清溶血素、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检测,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筛选了芝芪菌质水提液,芝芪菌质水浸液,芝芪菌质水提液经大孔树脂分离的部位(水洗脱液、40%乙醇洗脱液和95%乙醇洗脱液)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活性。 结果 碳粒廓清实验中,K值最高为水浸液和水提液组的0.23,α值最高为水提液组的2.44。吞噬指数最高为水浸液和水提液组的0.36,鸡红细胞吞噬百分率最佳为水浸液组的47.25%。小鼠溶血素含量最高为水洗脱组的0.4。IgM含量最高为水提液组的34.19 mg·L-1,而IgG最高则是水浸液组的44.50 mg·L-1。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最高为40%乙醇洗脱液组的1.23。 结论 芝芪菌质水提液、芝芪菌质水浸液和40%乙醇洗脱液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功效,为芝芪菌质制成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功能性食品及药品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吸入风险评估方法评估皮革制造企业重点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方法以3家生产工艺完整的皮革制造企业(A、B、C)为研究现场,应用EPA吸入风险评估法对重点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皮革制造企业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是二甲基甲酰胺、甲苯和丁酮。3家企业各车间(湿法、干法和三版)各岗位(配料、涂台、送料、粘合和复色)的甲苯、丁酮浓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部分岗位的二甲基甲酰胺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评估结果显示,3家企业各岗位的二甲基甲酰胺的危害指数(HQ)为3.77~1 561.46,均为高风险水平;其中B企业三版配料岗位的甲苯HQ为2.22,丁酮HQ为2.83,均为高风险水平;A、C企业的甲苯、丁酮HQ均1,为低风险水平。结论 EPA吸入风险评估方法对皮革制造企业二甲基甲酰胺、甲苯和丁酮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的应用成效。方法选自我院2013~2017年收治的6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发病48h内进行手术患者,观察组为发病48h后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成效和预后成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为3.03%、一年的死亡率为15.1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9%和24.24%,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早期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升其康复速度,充分体现其价值意义,值得临床领域不断采纳与推广。 相似文献
65.
66.
近三年来,笔者采用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6例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采用α-FR的配体探针PCR定量检测肾细胞癌(RCC)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并阐释该法测定RCC患者外周血CTCs的初步临床意义。方法:体外ACHN掺血回收实验评估α-FR的配体探针PCR技术检测外周血CTCs的有效性。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健康对照者、35例肾脏良性病变者及45例初诊RCC患者纳入本临床试验;RCC患者分为术前、术后两组。采集入组者外周静脉血4 mL(RCC患者于术前1 d、术后7 d采血2次),用上述方法定量检测CTCs。结果:ACHN掺血回收实验提示本方法的检测值同掺入已知数量肿瘤细胞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0.99),RCC术前组外周血CTCs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肾脏良性病变组(P0.01,P0.01),并且RCC患者CTCs水平同肿瘤的TNM分期、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根治性肾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手术对于T_1、T_2期不伴转移RCC患者术后外周血CTCs水平的影响无差异(P=0.320)。结论:采用α-FR的配体探针PCR能有效检测RCC患者外周血CTCs,本方法定量检测CTCs可弥补肾癌TNM分期的不足,可能在评估RCC患者治疗效果和监测肿瘤进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胚NSC,用同时携带NT-3和GFP的lentivirus转染构建工程化NSC: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DRG)、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NSC的转基因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工程化NSC表达GFP;DRG培养和Western 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化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结论: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GFP和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NSC是可行的,可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69.
目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医疗机构药品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为开展相关新业务、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介绍国内外医院用药风险监测相关的信息化、自动化方法和工具,并对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结果:国外医疗机构在计算机辅助监测研究方面已较为成熟,涉及多项主动监测技术;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对药品不良反应自发报告的采集评价和信号检出,涉及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和评估的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规模偏小、资料难以共享等方面。结论:国内医疗机构已尝试开展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核心技术的研究,但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扩大应用范围,这将有助于节省监测资源、提高监测效能,对提高药物警戒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