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30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出口处护理操作者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置管的年龄≥60岁的腹膜透析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213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纳入本研究。28例(13.1%)腹膜透析患者发生30例次出口处感染,出口处感染率为80.9患者月(0.15次/患者年)。出口处护理操作者评估结果显示:平均年龄(52.7±14.6)岁,男性占41.8%;患者自行出口处护理者占27.2%,出口处护理者不固定占15.0%,未经培训者占10.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口处护理者不固定(HR=2.989,95%CI:1.089~8.206,P=0.034)、出口处护理者未经过培训(HR=3.829,95%CI:1.630~8.994,P=0.002)、患者门诊随访间隔时间≤3个月(HR=0.389,95%CI:0.179~0.845,P=0.017)是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出口处感染发生率为0.15次/患者年。出口处护理者固定、护理者经规范培训、患者门诊随访间隔≤3个月可能会减少出口处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by which PPARγ ligand, rosiglitasone,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D40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 in the rat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 (RPMC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Methods RPMCs were harvested from Sprague-Dawley rat peritoneal cavity and maintained under defined in vitro conditions. The cel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s follows: medium, LPS (5 mg/L), LPS (5 mg/L)+BAY11-7085(5 μmol/L, NF-κB inhibitor),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or 20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activator), LPS (5 mg/L)+rosiglitazone (10 μmol/L)+GW9662 (3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etivatcd receptor γ antagonist), and LPS (5 mg/L)+vehicle (DMSO 0.2 ml/L).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RNA in RPMCs were examined by RT-PCR after 3 hour treatment, 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CD40, ICAM-1, p-NF-κB p65 and p-IκBα were examined by Western blot or immunofluorescence after 24 hour treatment.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LPS, both the expressions of CD40 and ICAM-1 protein in RPMCs were up-regulated significantly (P<0.05), and the phosphoralation of p65 was increased greatly (1.10±0.17 vs 0.55±0.06, P<0.05). BAY11-7085 (5 μmo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p-p65 (0.22±0.11 vs 1.10±0.17, P<0.01), CD40 (0.34±0.02 vs 0.50±0.06, P<0.05) and ICAM-1 (0.35±0.16 vs 0.74±0.03, P<0.05). Pretreated with rosiglitazone for 3 h then added with LPS for 1 h, the levels of p-p65, CD40 and ICAM-1 in RPMC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PS group (0.77±0.08 vs 0.90±0.10, P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 (ESRD)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改变与营养不良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 (ELISA)及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ESRD患者和 12例健康志愿者血Leptin及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 ,同时应用临床上常用的整体评估 (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 ,SGA )作营养不良分级 ,并对血Leptin水平与营养不良等级之间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ESRD患者Leptin水平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高 (39.4± 7.3ng/mlvs18.4± 3 .3ng/ml,(P <0 .0 5 ) ,并与SGA营养不良等级呈正相关。 结论 :ESRD患者血清Leptin异常升高与其营养不良状态密切相关 ,可能是引起ESRD患者厌食、蛋白质摄入不足、能量消耗增多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4.
马兜铃酸肾病(AAN)是一种慢性间质性肾脏疾病,其发病与摄取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密切相关。目前发现马兜铃酸也是巴尔干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即便如此,“每年有成千上万人服用中草药,为什么仅少数人出现肾脏损害”?“据估计,暴露于高浓度马兜铃酸(AA)后,仅有1/20人群产生病变。并不是所有服用含AA中草药(植物)者都发生AAN,这一不争事实后面蕴藏的易感差异机制困惑着国内外中、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Fc受体γ链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3804住点T/G多态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Fc受体γ链基因3′-UTR380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现象。结果:在168例SLE患和120例正常人中只发现1例SLE患存在该位点的T/G杂合现象,该杂合现象经基因测序证实,其余均位TT型。结论:Fc受体γ链基因3′-UTR 380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性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少见。该位点的基因多态现象与SLE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不同门诊随访时间间隔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透析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12月-2007年4月定期门诊随访的298例CA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组患者按随访时间间隔是否大于3个月分为2组,A组160例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B组138例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对2组患者的透析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112.19±20.62)mmol/L,(40.45±4.50)mmol/L,(2.43±0.29)mmol/L,显著高于B组的(99.63±20.69)mmol/L,(38.01±5.02)mmol/L,(2.29±0.36)mmol/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2组患者在水肿程度构成比、生活自理和工作人数、腹膜透析时间、文化程度构成比及家庭住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门诊随访时间间隔对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代谢性酸中毒(MA)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和炎症有关,后两者合称为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MICS).酸血症是引起慢性肾衰竭患者预后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新近许多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MA的"逆流行病学"现象.本文就MA与慢性肾衰竭患者MICS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为核受体家族成员,是一配体依赖性核转录因子,参与体内脂肪细胞分化,能量代谢、细胞周期调控、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鉴于PPARγ在抑制细胞增殖、免疫调节及抑制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研究提示其有望成为肾脏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PPARγ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
医学生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晓  郑祯  阳光 《右江医学》2003,31(4):399-40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求每个公民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面积普及和拓宽专业 ,加强基础的改革 ,毕业生的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创新等能力上。为培养面向 2 1世纪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在学生中主动地、有计划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一、医学生创新教育体系构建  创新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 ,各高等学校采取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