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输尿管通道鞘内芯在输尿管软镜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目前临床手术中所使用的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结构自行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输尿管通道鞘内芯,进行体外模型试验以及猪输尿管软镜术实验,观察其使用效果。结果体外模型试验中,通道鞘置入模型后,在显示器屏幕可见模型内管壁,输尿管软镜内灌注冲洗液,同样可见模型内管壁图像;猪输尿管软镜术实验均顺利完成,并且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置鞘时间逐渐变短。实验后所有猪均正常苏醒,未发现输尿管壁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型输尿管通道鞘内芯经过体外模型试验及动物实验,达到了可视下置鞘的目的,并可较好地放置到位,避免了C臂机使用所引起的辐射损伤,是一种全新的置鞘方式,缩短了输尿管软镜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床旁联合检测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D-二聚体在心血管急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以急性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急症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快检组,另选2012年1月至6月在我科就诊的类似患者13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差异和3组患者30天生存率差异,比较快检组与常规组快检时间差异。结果 对照组、常规组及快检组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97.6%、96.1%,快检组与常规组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无差异(P>0.05),但快检组、常规组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快检组床旁检测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送检验科检测时间(P<0.01);快检组与常规组患者30天生存率比较无差异(93.1%比92.2%,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天84.1%的生存率(均P<0.05)。结论 床旁联合检测NT-proBNP、cTnT、D-二聚体能准确而快速地协助心血管急症早期诊断,显著提高心血管急症患者生存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激动剂佛波酯(PMA)对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灌流台氏液),PMA组(灌流台氏液+PMA500nmol/L)。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给予程序性期前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总量及其S368位点去磷酸化(NP-Cx43S368)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A组QT间期显著缩短[(260±25)ms:(302±21)ms,P0.01],T波顶点至终点的间期、T波顶点至终点的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显著增大[(61±13)ms:(51±7)ms、0.24±0.05:0.17±0.02,均P0.01],Cx43的总量、NP-Cx43S368蛋白水平显著减少(分别为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A组明显增加了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70.0%:0%,P0.05)。结论:PMA通过下调心肌缝隙连接的总量及功能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大鼠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增龄性改变及增龄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的原因.方法 随机取3~6月龄(幼年组)、9~12月龄(青年组)、18~21月龄(中年组)及24~26月龄(老年组)F344健康雄性大鼠,通过监测其肢体导联心电图,记录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各组心室肌分别用苏木素-伊红、马森三色复合染色...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兔原发性心室颤动早期行心前区捶击复律的效果。方法:180只日本长耳兔,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旋支的左室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中肢导联心电监护,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原发性心室颤动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2min内给心前区捶击,对照组给心脏按压。观察心室颤动转归。结果:心肌梗死造模过程中并发原发性心室颤动兔共15只,实验组8只行心前区捶击,5只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前区捶击复律成功率62.5%。对照组7只采取心脏按压者均死亡,复律成功率为0%。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兔原发性心室颤动早期行心前区捶击复律有效。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开放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低钾、低镁条件下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及心肌电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4只日本长耳大白兔随机制备成左室楔形心肌块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钾低镁组、伊布利特组、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和AAP10干预组。对照组灌流正常台氏液,低钾低镁组灌流低钾低镁台氏液,伊布利特组灌流浓度2mg/l的伊布利特,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灌流溶有同浓度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AAP10组给予AAP10干预的条件后灌流溶有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比较各组早期后除极(EAD)、R on T室性早搏和TdP的发生情况,以及QT间期、T波顶点到终点距离(Tp-e)和Tp-e/Q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QT间期、Tp-e和Tp-e/QT延长,EAD、R on T室性早搏、TdP的发生率明显增多。AAP10干预组,TdP、QT间期、Tp-e和Tp-e/QT比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显著减少。结论 AAP10可能通过开放缝隙连接减少跨壁复极离散度,从而起到预防伊布利特在低钾、低镁条件下的致TdP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兔跨室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制作兔心力衰竭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10只正常兔和9只心力衰竭兔左心室心肌内、中、外膜3层的MAP,分别于刺激前、后记录MAP,测量90%的动作电位时限(MAPD90),分析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结果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心力衰竭组与正常组比较,MAPD90有所缩短,TDR则明显增大(P〈0.05);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后的自身比较中,心力衰竭组和正常组MAPD90都有所延长,正常组T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T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使心力衰竭组的TDR减小,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人体成分相关指标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514例体检人群进行人口学资料、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记录身高、体质量、BMI、体脂肪率、体脂肪量、肌肉量、内脏脂肪水平、身体年龄等指标。检测体检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人体成分指标与ba PWV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身体年龄、内脏脂肪水平、体脂肪率、体脂肪量、BMI与ba PWV呈正相关,肌肉量比值与ba PWV呈负相关。控制年龄、SBP、DBP后,经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年龄仍与ba PWV呈正相关。按年龄分组后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30~44岁人群中,内脏脂肪水平与ba PWV相关性最大(r=0.34,P<0.01);在45~59岁人群中,身体年龄与ba PWV相关性最大(r=0.38,P<0.01); 60岁以上人群中,身体年龄与ba PWV相关性最大(r=0.53,P<0.01)。结论中心性肥胖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更密切;身体年龄的增加可以作为动脉硬化的预测因子,增加肌...  相似文献   
59.
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学亚型,但肺腺癌伴肠型分化为罕见的原发肺腺癌组织类型[1].近期我们诊断1例酷似肺炎的肺腺癌伴肠型分化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GJ)的功能改变在长QT综合征2型(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纽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QT2组和抗心律失常肽(AAP10)组。应用0.5μmol/L的E-4031对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进行灌流制备LQT2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观察各组QT间期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J的分布和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①LQT2组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TD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②AAP10组QT间期较LQT2组显著缩短(P<0.05),TDR较LQT2组显著减小(P<0.05或0.01)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LQT2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③三组的Cx43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J的功能改变是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