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0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84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283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427篇
内科学   216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116篇
特种医学   1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76篇
综合类   1134篇
预防医学   559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335篇
  1篇
中国医学   463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强烈反差下的忧虑,激起深入改革的思索医院十年改革,成就瞩目;预期两年的治理整顿,又说明问题严重。成就与问题形成强烈反差,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人们对共同感觉到的现象,带着感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描述,持乐观态度的有,多数人喜忧参半,有些人流露出悲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标准化视神经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致伤强度、损伤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利用微电极毁损视神经颅内段,毁损电压为5V,频率为60kHz,通过改变电毁损的电流强度,造成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然后进行视网膜切片,计数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定量视神经损伤。结果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存不同刺激时间之间,差异硅著(F=3472,14,P〈0.001);在不同电流强度组间,差异显著(F=335.83,P〈0.001);经LSD法多重比较,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在刺激电流之间及刺激时间之间差异在α=0.05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单独效应:同一电流组随着刺激时间增加.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除对照组和90s组外(F=0.79,P=0.548;F=1.54,P=0.242),刺激时间相同时,随电流强度增加.细胞计数也呈下降趋势,刺激电流强度与刺激时间之间交互效廊显著(F=27.30,P〈0.001):结论立体定向电毁损大鼠颅内段视神经模型可以测定致伤强度和视神经损伤程度,是较理想的视神经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23.
低位硬膜外麻醉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将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直入穿刺法;Ⅱ组采用侧入穿刺法;Ⅲ组采用侧入穿刺+地塞米松法。结果腰痛发生率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持续时间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低位硬膜外麻醉采用侧入穿刺法与地塞米松局部注射相结合,明显降低腰痛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可有效地防止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对我院3年来利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病例,总结成功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该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5.
CT重建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弓根螺钉最佳入钉点,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高速螺旋CT共扫描检查40例国人的200个L1~L5脊椎。重建后测量400个椎弓根的入点坐标(x,y),即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x)及与横突中线的垂直距离(y)。结果:x坐标从L1~L5逐渐增大,男性大于女性(P<0.05);y坐标从L1到L4逐渐下移,在L4与横突中线接近重叠,但L5突然上升,与L2节段水平相当,L1~L5y坐标基本上都在横突中线以上,但每组数据变异较大。就y坐标而言,椎弓根轴线投影点与传统入点比较均有差异。结论:横突中线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重要参照标志,但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并不在横突中线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y坐标存在的较大差异是高误置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个体而言,术前常规通过CT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数据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鲍恒  孙保国 《中原医刊》2004,31(17):1-2
目的 :研究多孔减压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方法 :3 8只公鸡随机分为对照组 (A)与实验组 (B)。其中A组 8只 ,B组 3 0只。B组动物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 ,每次 5mg/kg ,每周 1次 ,共 10周。第 2 3周时B组存活 2 0只 ,再随机分为两组 (B1和B2 )。每组 10只。A组和B2 组进行骨内压测定 ,B2 组进行多孔减压。第 3 6周时 ,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骨内压为 0 3 4± 0 0 8kPa ,实验组中B2 组骨内压为 0 85± 0 12kPa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1、B2 组标本 10个视野中最大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是 ( 2 9 85± 3 0 7) μm、( 2 6 0 6± 1 92 ) μm ,显著大于对照组A( 2 0 60±1 0 9μm) ( P <0 .0 1,P <0 .0 1) ,B2 组小于B1组 (P <0 .0 1)。结论 :多孔减压可以改善激素引起的骨髓腔内脂肪肥大 ,并引起修复反应  相似文献   
27.
1 中毒经过1985年3月26日,某服装厂赶做一批出口裘皮衣,皮料由某皮毛加工厂进行干洗。干洗剂为四氯乙烯,用量为每75公斤皮料加175克。由于任务紧,皮料干洗后未经充分晾晒即包装送回。卸车开包时,在场者立即闻到一股特殊的刺鼻气味,并立即出现不同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我国不同类型肝病患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结合抗核抗体(ANA)探讨非甲-非戊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性。方法:200例肝功能异常患分为5组:(1)自身免疫性疾病组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例,干燥综合征4例,SLE1例和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未分型;(2)HAV组23例;(3)HBV组67例;(4)HCV组26例;(5)非甲-非戊型肝炎组60例,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和EISA法分别检测ANA,AMA,SMA,LKM-1,LC-1,SLA/LP和AMA中M2,M4和M9亚型,以及SS-A,SS-B,dsDNA等ANA的多种抗原成分抗体。结果:200例血清LKM-1和LC-1全部阴性,2/200例SLA/LP阳性,NonA-E组4例AMA和M2阳性,3例SMA高滴度阳性,4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自身抗体,ANA在HBV组22例,HCV组10例滴度超过1:320,HAV组1例出现SS-A,SS-B或dsDNA等自身抗体,ANA在HBV组22例,HCV组10例滴度超过1:320。HAV组1例SMA达1:1000,结论:三种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LP)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异性抗体;非甲-非戊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标志阳性患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营养因素对氟中毒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的影响。[方法]1999—2001年,随机抽取十堰市3个氟中毒病区村,各调查30--50户居民,用称量法调查居民每日进食量,计算平均每人每日热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采用TF标准随机抽取各村各150名8—15岁儿童,调查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竹山县桥东村、竹溪县清凉村和庆水村居民各种食品每日摄入量平均分别为1373.9g、1259.4g、742.2g,其中肉蛋类平均分别为97.7g、49.1g、6.8g。庆永村摄入量均低于桥东村和清凉村,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89.33%)则高于清凉村(40.66%)和桥东村(35.33%)。[结论]氟中毒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与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钙等营养缺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0.
将大鼠的腓总神经切断后,进行如下4组实验:A.原位3mm间隙动脉套桥接,B.原位断端外膜缝合,C远侧断端旋转180°3mm间隙动脉套桥接,D远侧端旋转180°外膜缝合。术后12周的电生理学,组织学评价显示,B组神经再生效果最佳,A、C两组接近B组,而D组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