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Aβ25-35杏仁核注射对大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和AchE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杏仁核注射Aβ25-35对大鼠脑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Pser404-tau)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方法 右侧杏仁核注射β-淀粉样肽(Aβ25-35)制备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用Y-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Aβ对大鼠海马Pser404-tau的影响;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大鼠海马区AchE活性变化。结果 Aβ25-35杏仁核注射可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AD模型组的Pser404-ta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而海马AchE活性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结论杏仁核注射Aβ25-35可导致Ser404位点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Alzheimer病的血管病因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zheimer病(AD)患者的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使人们对AD患者的神经变性及其与脑血管病变的因果关系产生怀疑:脑血管损害究竟是神经变性的原因还是结果?文章对血管因素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情和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的发病后<24 h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2周的感染并发症及病情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并记录不同时间点NIHSS、APACHEⅡ和GCS评分;设立同期住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中的头晕患者(均经头颅MRI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结果 入选急性脑卒中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39例,在观察的第1、2、4、6、14天,单核细胞HLA-DR表达,卒中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卒中组和出血性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第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4、6、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死亡患者HLA-DR表达进行性下降,第2、4天HLA-DR表达值与相应时间的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LA-DR表达值与相应时间的GCS、APACHEⅡ评分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早期即存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单核细胞免疫抑制对卒中后感染的发生有促发作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临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 4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 2 5例 (5 2 .0 8% )表现为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47例 (97.92 % )表现为高血压 ,42例 (87.5 0 % )尿 3 甲氧基 4羟基扁桃酸检查阳性 ,B超、CT、放射性核素13 1I 间碘苄胍 (MIBG)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7.5 %、95 %、96.7%及 10 0 %。全部病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 ,良性 46例 (95 .83 % ) ,恶性 2例 (4 .17% ) ,术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神经病学、内分泌学、影像学及放射性核素等方面检查。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迄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继血液稀释、血管扩张等疗法之后,溶栓治疗很有希望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在溶栓药物大规模临床应用之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现就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动物实验研究作简要综述。l 动物模型1.1 自体血栓栓塞法 Yang等[1]根据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内径,选用相应直径的导管取全血在管内形成血栓,自颈外动脉(ECA)向颈总动脉(CCA)逆行插管至MC…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儿童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B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检测了23例急性GBS患儿血清IL-6的水平。研究对象和方法GBS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14岁,平均7.3岁,诊断均符合Asbury(199)修订的诊断标准,病情轻重按HughesRAC(1978)分为轻型和重型。病后2~13d抽血。正常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13岁,平均8岁。取静脉血2ml离心收集血清,-70C冻存。IL-6试剂盒购自法国国际免疫技术有限公司。3.99Pg/ml以下为阴性。实验方法略。结果GBS患儿检出阳性数为12,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后外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低氧低糖培养对大鼠海马神经元α-和β-分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新生24h的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用慢性低氧低糖进行干预,MTT法检测神经元细胞活力,直接荧光法检测α、β-分泌酶活性.结果 低氧低糖组较对照组细胞活力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氧低糖培养海马神经元12 h的α-分泌酶活性升高(P<0.0001),低氧低糖培养海马神经元12、24、36 h的β-分泌酶活性升高(P=0.0032、0.0018、<0.0001).结论 慢性低氧低糖培养对海马神经元具有毒性,可能与其升高β-分泌酶活性使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sAPPα降低和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Aβ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较常见的中枢神经损伤性疾病,免疫细胞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卒中后也存在周围免疫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Meisel等称之为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综合征(stroke-induced immunode- pression syndrome,SIDS)。研究表明,SIDS的发生机制与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外周血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成年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分为MCAO后6h,12h,24h,48h,72h,1周,2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NF-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NF-γ,的水平在MCAO后6h和12h均升高,但自24h起逐渐下降,72h降至最低(P〈0.01),其中血清INF-γ水平至2周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相反,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则在脑卒中后6—12h时有短暂降低,12h起开始回升,在72h升至最高(P〈0.01),至1周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MCAO后大鼠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和抗炎细胞因子升高,表明脑卒中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