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脑瘫康复病区院内感染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住院治疗且明确为院内感染的157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体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率为15.87%(157/989);157例院内感染脑瘫患儿中呼吸道感染占93.63%(147/157),其中细菌感染占71.43%(105/147),支原体感染占5.44%(8/147)。消化道感染占6.37%(10/157),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占90%(9/10);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57例,占54.28%,按构成比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占6.66%,革兰氏阴性球菌(卡他布兰汉菌)41例,占39.05%。药敏试验显示:复方新诺明对球菌的耐药率达100%;苯唑西林、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率为100%,头孢噻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对卡他布兰汉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的敏感率达10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率达70%以上。氨苄西林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达60%;头孢他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为100%。结论脑瘫康复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儿科病房,且以呼吸道感染占绝大多数,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优势,卡他布兰汉茵为脑瘫康复病房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2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1],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除了共有的下肢功能障碍以外,脑瘫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上肢功能障碍;脑瘫是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尽管损伤是非进行的,但是由此导致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问题却是进行性地发展着:例如由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的痉挛和挛缩,会引起肩部内收、内旋,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小肌的挛缩会导致肱骨头向前方脱位或半脱位,这种改变过程在上肢的其他部位也普遍存在,主要有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部下垂、手指屈曲或过度伸展、拇指内收等[2].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体系(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PedsQL)4.0作为儿童生存质量的测定工具,分别对脑性瘫痪患儿、一般疾病患儿及正常儿童进行生存质量测定,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脑性瘫痪患儿113例,男68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3.65±2.15)岁;一般疾病患儿52例,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3.77±1.83)岁;正常儿童314例,男177例,女137例,平均年龄为(4.46±1.13)岁。脑性瘫痪组患儿的生理功能得分为(27.80±22.61)分,情感功能得分为(55.88±22.02)分,社交功能得分为(37.17±23.44)分,PedsQL总分为(39.05±17.20)分;一般疾病组患儿的生理功能得分为(89.12±11.99)分,情感功能得分为(76.44±15.81)分,社交功能得分为(88.46±13.98)分,PedsQL总分为(83.12±10.54)分;正常对照组儿童的生理功能得分为(91.42±36.58)分,情感功能得分为(83.28±80.61)分,社交功能得分为(84.91±16.25)分,PedsQL总分为(86.57±24.83)分。脑性瘫痪组患儿在生理功能得分、社交功能得分及PedsQL总分方面均较一般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性瘫痪组患儿的情感功能得分较正常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组患儿的学校表现得分[(55.00±18.95)分]低于一般疾病组[(68.39±13.65)分]和正常对照组[(83.66±11.29)分]儿童,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性瘫痪患儿的生理功能、社交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明显低于一般疾病患儿及正常儿童,其情感功能低于正常儿童,但是与一般疾病患儿无明显差异,提示脑性瘫痪患儿生存质量存在明显的损害,而对情感功能的损害相对较小;脑性瘫痪患儿的学校表现较一般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差,提示疾病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学校表现有严重影响。因此,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应是对其生存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自1岁前开始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至少定期随访至6岁的脑瘫患儿(共4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确定1岁前、1~2岁、3—4岁、5—6岁的GMFCS分级情况,并进行分级资料的分析。同时根据6岁时患儿运动功能情况将患儿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GMFCS分级为Ⅰ、Ⅱ级)及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GMFCS分级为Ⅲ、Ⅳ、Ⅴ级),比较其1岁时Gesell发育商(DQ)测试结果。结果1岁前、1~2岁、3~4岁、5~6岁的GMFCS分级分别为:3.200±1.2444、2.500±1.3397、2.350±1.4060、2.250±1.4277,1~2岁、3~4岁、5—6岁GMFCS分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岁前GMFCS分级与1—2岁、3—4岁、5—6岁GMFCS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1岁时Gesell发育商测试社会适应DQ明显高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1岁以上GMFCS分级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和护理,对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全面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均低于实施前,有效率高于实施前。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能够减少脑瘫住院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6.
<正>目的:对脑瘫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和红细胞聚集性观察,探讨脑瘫儿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1~8岁230例脑瘫患儿(男146例,女84例)及正常同龄儿30例,采用经颅脑血管超声检查仪(TCD)分别测量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LCA)的血流频谱,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不同亚型运动功能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4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特点,对张力障碍型、舞蹈徐动型、徐动痉挛型3种不同亚型患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量表)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舞蹈徐动型、张力障碍型、徐动痉挛型组间比较GMFCS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徐动痉挛型级别最低,舞蹈徐动型最高(F=71.596,P0.001);徐动痉挛型在GMFM88量表各功能区均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张力障碍型在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能区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结论舞蹈徐动型脑瘫患儿多在4岁前获得自身行走能力,张力障碍型患儿部分可获得自身行走能力,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功能较其他类型明显落后,较难获得自身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28.
①目的 探讨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益气健脾法对脑瘫(cerebral palsy, CP)患儿脾胃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70例脾虚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脑瘫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益气健脾中药口服,比较治疗后唾液淀粉酶、血清Zn、Fe、血红蛋白水平及康复治疗效果.③结果 观察组唾液淀粉酶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唾液淀粉酶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微量元素Zn、Fe及Hb的含量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 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益气健脾法能提高脑瘫患儿的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水平和患儿血清铁和血清锌及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模式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各选择100例脑瘫患儿,治疗组接受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3个月,对照组接受不规律的家庭康复或不接受家庭康复。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估患儿运动功能,采用盖什尔发育商(DQ)评估患儿智力水平,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评估患儿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各能区GMFM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Ⅲ、Ⅳ、Ⅴ能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运动能区DQ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接受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的患儿,其生理功能、社交功能、PedsQL总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整体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现代医学康复+传统医学康复+家庭医学康复”的三结合康复模式治疗,观察组应用“医学、教育、家庭与医务社工”四位一体全人康复模式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88项)、Peabody精细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