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DOG-1及CD34蛋白的表达、基因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结果 115例GIST患者中,病理类型以梭型细胞为主型95例(82.6%),上皮细胞为主型17例(14.8%),混合细胞型3例(2.6%).CD117、DOG-1、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6%、92.2%、84.2%.CD117、DOG-1、CD34蛋白在不同性别、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核分裂数及是否转移分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例CD117阳性表达患者的DOG-1、CD3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12例CD117阴性患者(P <0.001).109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1%、63.4%、48.6%,其中行根治切除患者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4.2%、7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是否转移、手术方式与患者生存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1).结论 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有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转移情况,其中否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共43例。比较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后30 d内因并发症再入院情况等。 结果 1569例患者中,男性1037例(66.1%),女性532例 (33.9%),发病年龄58.4±11.3岁。近端胃切除术105例(6.7%),远端胃切除术877例(55.9%),全胃切除术587例(37.4%)。患者手术时间274.7±80.7 min,中位出血量为150(20~13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9±13.5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1.2 d,首次排气时间3.4±1.6 d,首次排便时间4.8±1.8 d,首次进食全流时间5.5±3.1 d,术后住院时间11.4±5.0 d。术后按Clavien-Dindo分 级≥Ⅱ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30 d因并发症再入院率为1.1%。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腹腔镜中转开腹病例归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胃切除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相较于开腹手术能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进食全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3.
槲皮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物质,对癌具有化学预防及治疗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多药耐药(MDR)逆转剂,本文就槲皮素逆转肿瘤MDR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4.
槲皮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物质,对癌具有化学预防及治疗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多药耐药(MDR)逆转剂.本文就槲皮素逆转肿瘤MDR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晓刚  黄顺荣 《广西医学》2008,30(10):1514-1516
自Wilson和Leduc等在小鼠营养性肝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中提出肝内可能存在肝干细胞的假说以来,引起人们对肝干细胞研究的极大兴趣.近年,随着发育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体内外实验均对肝干细胞的存在给予肯定结论.肝干细胞并非特指某一种类的细胞,而是与肝脏发育及再生有关的各类具有干细胞特性细胞类型的总称,为便于与胚胎干细胞区别,称之为成体肝干细胞.肝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很少涉及伦理问题,成为颇具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胞来源,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进展[1],本文对近年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合理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初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等,随访观察3-36 mo.结果:3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17例为结直肠癌.21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前后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376).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内镜形态特点、症状严重、绒毛状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A或CA19-9增高等.结论:使用WHO新的诊断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特别是对于内镜下单纯活检病例.应当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和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57.
病人:女性,52岁.因"右下腹隐痛伴腹泻6月"入院.经肠镜和病理检查明确为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D3术式).术后行FOLFOX方案化疗6周期.术后10月出现左腋窝肿胀,左手及前臂活动感觉功能障碍,皮肤、皮下无结节.  相似文献   
58.
李泽伦  钟晓刚 《广西医学》2020,(14):1897-1899
PD1/PDL1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其在肿瘤发展及转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PD1/PDL1信号通路一旦激活,可向细胞内传递负性调控信号,降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提升肿瘤存活率并促进其转移。阻断该通路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活力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发展与转移。本文就PD1/PDL1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无结扎外科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病例6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无结扎组和传统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疗效和外周血免疫功能变化。结果全部两组病例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大出血。无结扎组与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2.67±17.05)、(93.80±14.55)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50±24.05)、(93.50±35.51)mL,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136.17±66.13)、(228.77±101.6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结扎组与传统组清扫淋巴结个数分别为(19.16±9.12)、(20.13±7.43)个,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90±0.68)、(4.00±0.73)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87±1.33)、(11.40±1.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无结扎组患者血球蛋白水平[(23.88±3.63)、(28.82±4.44)g/L]较传统组[(21.84±3.96)、(25.44±4.23)g/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两组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淋巴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结扎外科技术实施胃癌根治术可避免血管夹、缝线等异物体内存留,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比较可达到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创伤小、免疫功能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60.
[摘要] 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广西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肩负繁重的医学应急救援任务。近40年来,医院急诊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供医学救援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医学应急救援从队伍建设、救治装备设施配置、救治网络构建、救治模式探索等方面虽然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足。“健康中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也亟需与时俱进,医学应急救援体系、管理制度、队伍能力建设、智能化救治模式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