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1.
目的 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发作起源于额叶的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癎患者87次临床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头皮EEG特点.结果:额叶癫癎发作形式复杂多样,常见的发作形式有姿势性强直发作、过度运动性自动症、扭转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发声、失神等,有时出现发作性情绪改变或自主神经症状等少见症状.额叶癫癎常见以下发作特点:发作频繁,常成簇出现,发作起止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作后意识恢复快,以睡眠中发作为主.额叶癫癎发作间期EEG阳性率较低,额区棘波、尖波出现率相对较低,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癫癎发作临床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认真分析发作症候学、发作期同步EEG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3.
24.
恶性肿瘤晚期,如肝癌、肺癌、肠癌等引起乳酸脱酶(LDH)增多已有文献报道,但鼻咽癌全身转移引起LDH明显升高,高出正常值30余倍,却未在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过。  相似文献   
25.
我们研究了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特点及其甲皱微循环的改变,其中“杓型”者30例(占62.5%),“非杓型”者18例(占37.5%),对二组间ABPV(d-ABPVs,d-ABPVd),夜间ABPV(n-ABPVs,n-ABPVd),24小时ABPV(24-ABPVs,24-ABPVd)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非杓型”组的n-ABPVs,n-ABPVd,24-ABPV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皮质脑电监测技术在儿童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颅内电极埋置手术的173例儿童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技术、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结果 173例儿童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2.7±3.8)岁,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时间平均为(5.4±1.3)d,37例患者(21.4%)出现并发症,其中颅内血肿18例,脑水肿6例,脑脊液漏8例,术口感染3例,电极折断2例,颅骨骨髓炎3例,无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随访平均47个月±17个月,84例患者(48.9%)未再出现发作(Engel I级),41例(23.3%)发作显著减少(Engel II级)。结论长程颅内电极皮质脑电监测技术,有助于儿童癫痫患者的致痫灶定位诊断,提高手术疗效。合理制定电极埋置方案,注意操作细节及技巧,可降低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8.
两种心房电极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两种心房电极的优缺点。方法 对临床应用的150例心房电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心房壁电极移位率为9.2%(6/65),交叉感知率为7.5%(5/65),心耳电极组未发现这两种并发症(P<0.01)。心房壁电极组急、慢性起搏阈值均高于心耳电级组(P<0.01)。心耳电极植入较心房壁电极容易。两种电投慢性期P波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植入失败率分别为4.6%(S/65)和2.4%(2/85)(P<0.05),随访4.29±3.13年,未发现工作异常情况。结论心耳电极植入较易,移位率、交叉感知率及术中、术后起搏阈值低为其优点。  相似文献   
29.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微循环变化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甲皱微循环变化特点。方法以3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我们观察了67例高血压病(EH)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甲皱微循环变化。结果发现高血压病组白天与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异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襻形态、血流流态、襻周状态积分值及其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甲皱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r=0.375,P<0.05。高血压组除年龄外其他血压参数均与总积分值呈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小,且微循环改变明显。昼夜血压水平与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以 3 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观察了 67例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 (r=0 .3 75 ,P <0 .0 5 ) ,与偶测血压 (CBP)、动态血压的各参数平均值 (ABP)、ABPV无显著性相关。高血压病组总积分值主要与CBP、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 2 4h、夜间的ABPVs、ABPVd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与 2 4hABPs关系最为显著 (r =0 .60 4,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昼夜血压水平与血压的变异性 ,对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