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免疫抑制诱导性暴发性肝衰竭/纤维淤胆性肝炎(fibrosing cholestatic hepatits,FCH)不仅可出现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严重慢性肝病而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患,也可出现原先慢性无症状HBV携带或仅有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患,在接受肝外器官移植如肾移植、骨髓移植并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后。本报道一例“大三阳”老年患,肾移植3年后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出现暴发性肝衰竭/纤维淤胆性肝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枕叶癫痫(BECOP)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EEG)特点,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7例BE—COP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早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EBOS)组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LOS)组,对比研究两组的起病年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发作时间分布、临床特征、EEG改变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EBOS组平均起病年龄为(5.2±2.8)岁,以自主神经症状发作为主,发作频率低而持续时间长,有夜间发作倾向;LOS组平均起病年龄为(10.3±3.2)岁,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视觉症状常见,可出现视幻觉,易继发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以白天发作为主。两组患儿头眼偏转发作、跌倒发作及发作后头痛、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发作间期EEG大部分显示枕区为主的棘、尖慢波,但EBOS组较局限且波形典型,LSO组易于泛化。发作期显示枕区或额区为主或全脑节律性棘慢波活动。EBOS对抗癫痫药物反应好,单药治疗23例(92%)可完全控制发作;LOS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稍差,14例(63.6%)可控制发作,5例好转,3例无效。结论:EBOS和LOS在起病年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发作时间分布、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视觉症状、EEG放电特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均有差别,综合分析可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枕叶癫(癎)(BECOP)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EEG)特点,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癫(癎)中心收治的47例BE-COP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早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癎)(EBOS)组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癎)(LOS)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SAH)对内侧颞叶癫痫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5月接受SAH治疗的67例内侧颞叶癫痫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均行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包括智商、记忆商和语言功能。结果 36例行左侧SAH,31例行右侧SAH。术后1年,癫痫控制效果达到Engel分级Ⅰ级50例,Ⅱ级7例,Ⅲ级8例,Ⅳ级2例。术后3个月,左侧手术病人言语功能、记忆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右侧手术病人言语理解指数、语义流畅性测验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无论是左侧手术病人,还是右侧手术病人,智商、记忆商、言语功能较术后3个月略改善(P>0.05);手术前后视觉记忆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海马硬化性内侧颞叶癫痫行SAH后,左侧手术病人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言语和记忆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 (IR)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 8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测定血糖(FPG)、胰岛素水平 (FINS)、C 肽、总胆固醇 (CH)、甘油三酯 (TG)。另 2 8例正常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同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FINS、C 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脑梗死组FIN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其IS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存在IR ,IR作为腔隙性脑便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癫痫外科长期描记的颅内电极埋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癫痫手术的403例患者行颅内电极埋置的经验,总结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及应对措施。结果:403例患者接受了408次颅内电极埋置手术,其中5例(i.2%)患者因电极覆盖范围不足而接受了第二次电极埋置术,平均监测时间3.7d(2~21d)。手术风险包括:术后颅内血肿29例(7.2%),脑水肿5例(1.2%),脑脊液漏11例(2.7%),术口感染13例(3.2%),颅骨骨髓炎5例(1.2%),电极折断1例(0.2%)。没有因颅内电极埋置术而引起严重神经功能缺失和死亡者。结论:颅内电极埋置长程皮质脑电监测术是癫痫外科一项相对安全的侵袭性检查方法。术前完善无创性检查措施,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注意操作细节及技巧,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蝎毒耐热蛋白(SVHRP)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按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SVHRP组、模型组、正常组),每组60只动物。经颈部皮下注射FeCl2诱发癫痫急性发作,选取4~5级(Racine的癫痫分级标准)癫痫发作的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及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和NPY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形态结果破坏严重,而SVHRP组明显改善。模型组和SVHRP组大鼠海马神经BDNF及NPY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但SVHRP组BDNF及NPY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SVHRP能够减轻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上调海马组织BDNF及NPY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颞叶切除术对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阳性、MRI阴性的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总医院从2004年4月至2017年4月行前颞叶切除术的115例PET阳性、MRI阴性内侧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时,患者均行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包括智商、记忆和语言功能测评。结果术后1年81例患者(70. 4%)的Engel分级为Ⅰ级。左侧手术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言语智商(70. 1±12. 9)和记忆商(73. 2±15. 8)显著减低(均P 0. 05),术后1年有所恢复(71. 2±14. 5; 75. 3±15. 1),但仍明显低于术前水平(75. 8±12. 1; 81. 9±13. 2)(均P 0. 05)。术后两组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均有升高。左侧手术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言语记忆得分(2. 9±1. 8)明显低于术前(5. 4±1. 7)(P 0. 05),术后1年(3. 3±1. 2)有所改善,但仍显著低于术前(P 0. 05)。两组术前视觉记忆(17. 8±8. 1; 16. 5±7. 3)无明显异常,右侧手术组术后3个月(15. 8±8. 3)及术后1年(15. 9±8. 9)轻度减退,左侧手术组与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PET阳性、MRI阴性的颞叶癫痫难以用药物控制发作而致痫灶诊断明确者,宜行手术治疗。左侧前颞叶切除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词语记忆、语言功能减低;但相对于癫痫发作的有效控制,患者仍是显著受益的。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于1997年7月17日外伤致C6~7骨折伴脊髓损伤,并出现高位截瘫,在我院骨科行骨牵引治疗,治疗效果欠佳,患者长期卧床,多次在我科康复治疗.诊断:(1)高位截瘫;(2)低血压晕厥.患者高位截瘫后,反复出现严重的血压波动,最低血压40/20mmHg,最高血压200/110mmHg,并经常发生低血压晕厥,经吸氧、静卧及补液,静滴参麦或口服黄芪生脉饮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疗后,神志、血压可恢复正常.平时观察血压,发现血压变化明显,忽高忽低,通常在180~60/100~30mmHg波动.颈部MRI示:C2~T1椎间盘膨隆;C6~7段脊髓软化灶.病情稳定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提示血压变异性较大,呈多峰多谷状,波动幅度较大,无昼夜变化规律,最高收缩压146mmHg、舒张压97mmHg,最低收缩压63mmHg、舒张压38mmHg.患者高位截瘫前体健,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20.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并发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两种起搏方式673例(非生理性起搏525例,生理性起搏148例)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随访时间最长22年3个月,最短1个月。结果两种起搏方式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非生理性起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1%,生理组为19.6%(P>0.05)。非生理性起搏组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为4.2%、心房颤动发生率为6.9%,高于生理组的0%(P<0.001),脑梗塞发生率为2.5%;生理组无起搏器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脑梗塞发生率仅为0.1%,本组并发症主要为感知过度及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其发生率均为7.4%,高于非生理组的1.1%(P<0.01),PMT为本组所特有并发症。结论生理组并发症多因起搏器调整不当所引起,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通过调整起搏器可得到解决[1]。非生理性起搏并发症多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这些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部分患者需更换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