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6篇 |
免费 | 422篇 |
国内免费 | 1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2篇 |
儿科学 | 127篇 |
妇产科学 | 39篇 |
基础医学 | 275篇 |
口腔科学 | 53篇 |
临床医学 | 1126篇 |
内科学 | 373篇 |
皮肤病学 | 61篇 |
神经病学 | 108篇 |
特种医学 | 1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42篇 |
综合类 | 2005篇 |
预防医学 | 982篇 |
眼科学 | 52篇 |
药学 | 983篇 |
23篇 | |
中国医学 | 849篇 |
肿瘤学 |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207篇 |
2021年 | 276篇 |
2020年 | 225篇 |
2019年 | 195篇 |
2018年 | 196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49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408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436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403篇 |
2009年 | 418篇 |
2008年 | 374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312篇 |
2005年 | 312篇 |
2004年 | 327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58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睡眠障碍在中国儿童中的发生率相当高,但国内对于睡眠障碍的各种症状与不同年龄段、性别和患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之间的相关研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在此方面进行初步探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基于危重新生儿协作网(简称数据库)的数据,反映危重新生儿的诊治现状,为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帮助。方法 数据库上报小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 h的新生儿,且在上报医院住院时间≥24 h。根据上述4种疾病情况,设置一般信息、围生期情况、动脉导管未闭、神经系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氧气支持或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感染、炎性指标、抗感染治疗、NEC、转归11个模块用于分析,协作医院均安排专人负责数据的收集及录入和审核,并行统一培训。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数据库纳入重庆5家三级甲等协作医院1 501例危重新生儿,小早产儿435例(29.0%),新生儿败血症814例(542%),NEC 343例(228%),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 h新生儿742例(494%),总体存活率为752%(1 129/1 501)。出生体重<750 g、~999 g、~1 249 g、~1 499 g、≥1 500 g小早产儿存活率分别为500%(3/6)、565%(13/23)、654%(53/81)、749%(131/175)和820%(123/150); <27、27~、28~、29~、30~、31~和≥32孕周的小早产儿存活率分别为231%(3/13)、650%(13/20)、694%(26/36)、712%(52/73)、718%(61/85)、809%(89/110)和816%(80/98)。315例(724%)小早产儿行头颅B超检查,其中生后3 d内完成检查占 453%(197例)。264(607%)使用机械通气,163例有创机械通气,101例单纯nCPAP。217例(499%)小早产儿发生NRDS。165/217例(760%)使用PS。74/813例(9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时间>2周,预防与非预防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存活率分别为889% (16/18),875%(4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1000)。数据库上报的1 501例病例中NEC 343例(229%),174例在腹胀10 d内能做出NEC诊断,313例行腹部X线片检查,仅有44例描述具有确诊意义的X线征象(肠壁积气、肠穿孔和肝门积气)。742例(494%)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单纯无创机械通气180例,有创机械通气562例,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2/180)和174%(98/562)。结论 危重新生儿协作网对了解和提高中国危重新生儿诊疗水平有积极的探索性意义。危重新生儿诊治在3 d内行头颅B超检查、无创通气和践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使用CPAP技术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胆道闭锁及婴儿肝炎综合征(以下简称为婴肝)患儿出生后2个月内胆红素水平,分析胆道闭锁和婴肝患儿胆红素变化的规律,探讨胆道闭锁患儿胆红素水平与年龄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因黄疸于出生后60 d 内行血清胆红素检查的胆道闭锁患儿68例,为胆道闭锁组;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因婴儿肝炎综合征于出生后60 d 内行血清胆红素检查的患儿72例,为婴肝组;正常对照组为近1年内非肝脏疾病于出生60 d 内行胆红素检查的54例患儿。分析各组血清胆红素水平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并计算检查时年龄、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例。将上述结果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各组血清胆红素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胆道闭锁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婴肝组患儿(P <0.05)。胆道闭锁组患儿出生后10 d 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婴肝组和正常对照组。胆道闭锁组患儿直接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随年龄增长缓慢升高,而婴肝组患儿直接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在出生20 d后变化甚微。结论胆道闭锁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在新生儿期逐渐下降,1个月后再缓慢升高;且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为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出生后20 d 内其与婴肝相似,均表现为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年龄小于2个月的婴儿,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水平超过0.7可以作为诊断胆道闭锁的线索。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障碍(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患儿睡眠质量评估中能较好反映不同病情患儿睡眠片段化程度的参数.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4~8岁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诊断[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 >1次/h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5次/h,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 0.92]45例患儿为OSAHS组,AHI≥1次/h且≤5次/h及OAI≤1次/h的54例患儿为SDB组,18例无SDB症状的声带小结患儿(AHI<1次/h,LSaO2≥O.92)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呼吸相关性脑电醒觉反应指数(respiratory arousal index,RAI)、自发性脑电醒觉反应指数(spontaneous arousal index,SAI)及总的脑电醒觉反应指数(total arousal index,ARtotI)及睡眠压力分数(sleep pressure score,SPS)的差异,分析这些参数与AHI的相关性.14例有手术前后多道睡眠图(PSG)监测资料的OSAHS患儿进行手术前后的参数对比.结果 SDB组、OSAHS组及对照组之间SPS、RAI、SAI及ARtotI参数比较,除SDB组和OSAHS组的SAI及ARtotI、OSAHS组和对照组的ARtot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17),其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7).SPS、RAI与AH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1和0.829,P值均为0.000).14例OSAHS患儿手术前后SPS及RAI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45和-2.982,P值分别为0.002和0.003).SDB组、OSAHS组及对照组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S及RAI作为脑电醒觉方面的指标,能较好地反映睡眠片段化随病情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P53表达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耐药性的意义及采用中药养肺解毒方对其的干预治疗.方法 选择Ⅲ、Ⅳ期NSCLC患者9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或者CT引导下95经皮细针肺活检获取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检测P53表达.依据其结果,分为P53阳性组(n=54)和P53阴性组(n=42).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每组再分为吉西他滨(健择,1250 mg/m2)+顺铂(70mg/m2)治疗组(T1组,P53阳性,27例;T2组,P53阴性,21例)和健择(1250mg/m2)+顺铂(70mg/m2)+养肺解毒方(随症加减,1剂/d,1次/d)治疗组(T3组,P53阳性,27例;T4组,P53阴性,21例).治疗周期为21 d,共4个周期.观察各组病例治疗后的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MST).结果 阳性组P53 mRNA相对吸光度A值(57.65±4.78)明显高于阴性组(24.83±1.81)(P<0.05).T2组治疗有效率42.9%(9/21)高于T1组29.6%(8/27),MST(9.55±0.54)个月也长于T1组(7.82±0.48)个月(均P<0.05).T4组治疗有效率57.1%(12/21)高于T3组37.0%(10/27),MST(11.03±0.63)个月长于T3组的(8.78±0.51)个月(均P<0.05).而且T3组的治疗有效率和MST明显优于T1组,T4组优于T2组(均P<0.05).结论 P53蛋白和mRNA基因高表达可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耐药性.中药养肺解毒方可能通过降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儿童抗中性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的急进性肾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2006年我院诊断的7例ANCA相关的急进性肾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病例中,女6例,男1例,平均年龄9岁。主诉不典型,临床症状呈多样性、非特异性。实验室普通检查缺乏诊断特异性:全部病人血沉增快,不同程度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升高, 有贫血、血尿、蛋白尿;C3正常3例、C3轻微下降4例;尿蛋白电泳分析呈混合性蛋白尿。实验室特殊检查:7例患儿血髓过氧化物酶(MPO),p-ANCA阳性,1例同时合并蛋白酶3-(PR3),c-ANCA阳性。肾活检病理特点:广泛的新月体形成,伴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壁水肿或坏死。免疫荧光肾小球及血管壁无或有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3例经甲基泼尼松及环磷酰胺冲击等治疗后追踪观察肾功能正常,血尿、蛋白尿消失或微量。结论:该病就诊症状多样、呈非特异性,易误诊。积极开展血清学ANCA检查及肾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对危重患儿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BM25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配合血浆分离器对14例患儿进行27次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浆置换量为50~100 ml/(kg·次),血流速度为3.5~8.5 ml/(kg·min),每次治疗时间约2~3 h.26例次治疗顺利完成,1例次因患儿血流缓慢堵塞滤器滤过膜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无1例出血.经血浆置换和综合治疗,1例急性脊髓炎、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2例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1例毒草中毒并严重肝损害治愈出院;5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肾炎、1例紫癜性肾炎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和1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肾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减少,临床症状好转;1例肝功能衰竭、肝豆状核变性并溶血性贫血死亡.结论 血浆置换是治疗扎童危重病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