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80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36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62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但关于AR患者下气道炎症国内仍缺乏研究。文中评估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上、下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取80名正常人(对照组)和101名单纯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AR组)行鼻灌洗及诱导痰涂片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个数。AR组鼻灌洗液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AR组鼻灌洗液与诱导痰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AR组鼻灌洗液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存在相关性(r=0.31,P<0.01)。结论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上、下气道嗜酸性炎症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6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病程迁延、缓慢进展、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的临床特征,患者因严重通气功能障碍常出现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TSS)的毒力基因exo U、exo S的临床意义.方法 来自5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89株,采用PCR调查毒力基因exo U、exo S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发生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对携带exo U+/exo S-型或exo U-/exo S+型细菌(从痰液分离)的60例阳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对数据进行x2检验. 结果 PCR检测显示,161株携带TTSS,其中120株exo U-/exo S+,31株exo U+/exo S-,3株exo U+/exo S+,7株exo U-/exo S-;剩余28株为TTSS阴性.痰液标本和血液标本均以exo U-/exo S+表型最常见,分别占其TTSS阳性菌株的72.0%(72/100)和81.5%(44/54).药物敏感试验分析,TTSS阴性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的耐药性均高于TTSS阳性菌株(x2值分别为10.1、16.1、9.3、33.8,P值均小于0.01).exo U+/exo S-菌株和exo U-/exo S+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相似(x2值为0.08~2.04,P值均大于0.05).回顾性分析表明,exo U+/exo S-型患者临床特征是多有气管插管史、ICU住院史、抗感染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居多;exo U-/exo S+的临床特征是多存在肺部基础疾病,预后好于前者,以铜绿假单胞菌定植居多. 结论 TTSS存在于大多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检查痰液标本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exo U或exo S基因,对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新年贺辞     
2010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中华医学会向全体会员致以新年的祝福!向为学会事业做出贡献的医务界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学会改革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65.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尽可能防止密切接触者中相关人员感染,延缓、减少续发病例,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抗病毒治疗临时指导意见(2009年5月6日版)>和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大流行期间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应用指南(2004年版)>,结合我国防治甲型H1N1流感初步经验,研究制定本指南.  相似文献   
66.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OXA型广谱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Bla)的主要基因型别及其流行情况.方法按照NCCLS 2001年标准筛选广州地区临床分离菌株的ESBLs表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和DNA测序法进行ESBL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CTX-M1、CTX-M2、CTX-M9群和OXA的总阳性率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临床检测ESBLs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分别为9.96%、0、35.5%和1.6%,同时检出≥两种ESBLs基因的菌株数64株,阳性率为5.9%;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了CTX-M型ESBLs的具体型别,包括CTX-M-3、CTX-M-22、CTX-M-9、CTX-M-14、CTX-M-17、CTX-M-18、CTX-M-21、CTX-M-24、TOHO-2和TOHO-3,其比例分别为3.23%、3.7%、4.99%、3.32%、2.21%、3.69%、2.95%、4.43%、1.85%和1.48%;其中以CTX-M-9和CTX-M-24阳性率较高;在本地区只检出1种OXA型Bla-OXA-2/PSE-2(1.38%,15/1084);另外,还检出了8株无法具体归类的CTX-M-9型ESBLs,占0.74%;CTX-M型基因主要分布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别占42.8%和36.3%,而OXA基因则主要分布于铜绿假单胞菌中,占80%.结论本地区CTX-M类ESBLs也较为常见,其中尤以CTX-M-9和CTX-M-24为主,暂无CTX-M2群ESBLs,可能存在1种或多种新的CTX-M型ESBLs.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慢性咳嗽患者咳嗽程度的异同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按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进行病因诊断,收集单一病因慢性咳嗽患者150例,通过咳嗽积分评价,比较不同病因患者日间及夜间咳嗽程度的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程的关系。结果纳入患者包括鼻后滴流综合征24例,咳嗽变异型哮喘26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20例,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31例,变应性咳嗽30例及感染后咳嗽19例。各组间的日间咳嗽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型哮喘组的夜间秋分明显高于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及感染后咳嗽组(均P〈0.01)。分别对日间咳嗽积分和夜间咳嗽积分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日间咳嗽积分有关(P〈0.05),性别与夜间咳嗽积分有关(P〈0.01)。结论不同病凶慢性咳嗽的日间咳嗽程度类似,但咳嗽变异型哮喘夜间咳嗽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的咳嗽。  相似文献   
68.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可以出院: 1.体温正常,流感样症状消失≥3 d,无并发症,临床情况稳定;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炎前细胞团子粗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培养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皮素-1(ET—1)基因及内皮素转换酶(ECE)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茶碱对此种表达的作用,探讨在炎症环境下气道平滑肌细胞在气道高反应性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低剂量茶碱在遏制气道高反应性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GM-CSF(1000μg/ml)或与茶碱(125ng/ml)联合刺激离体培养人气道平滑肌细胞8小时,运用RT—PCR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ET—且及ECE基因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基本不表达ET—1基因;GM—CSF刺激组ET—1基因显著扩增;同时加入氨茶碱组则ET-1基因表达完全受抑制;而ECE基因表达在上述三组无差别。结论:GM-CSF可刺激人气道平滑肌ET—1基因使其表达增强,而对ECE基因无此作用;茶碱可抑制此ET—1基因的异常表达,这可能是小剂量茶碱在控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方面的一个新机制。  相似文献   
70.
一氧化碳(CO)可与血红蛋白分子卟啉环上的铁原子相结合,从而使该原子失去与氧结合的功能,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00~300倍,这样很低浓度的CO在血中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时,不仅使该血红蛋白分子失去了与氧结合的有效功能,同时还能使剩余的血红蛋白的氧合解离曲线移向左方,从而增加了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结果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变得比较低平,因此,拿严重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与严重贫血的病人相比,即使两者的氧含量是一样的,但前者的生理危害比后者重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