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90篇
内科学   201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135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488篇
预防医学   13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94篇
  5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9年,复发并加剧3 d入院.1995年曾因持续胸痛10 h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于左前降支近端置入Cook支架1枚出院.有高血压史.吸烟史40年.以后偶有胸闷发作,间断服用硝酸盐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IHA筛查法评估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感染率的可靠性。方法在江西省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选取一个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对象收集2次新鲜粪便标本各制作6张Kato片(2粪12片)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采用IHA法进行血清学定量检测,分析常规1粪3张Kato片的阳性检出率与漏检率、IHA的诊断效率及IHA与Kato-Katz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张Kato片漏检率达19.7%~66.1%,1粪较2粪漏检率为23.0%。IH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89.4%,与Kato-Katz法的总符合率为86.7%。IHA的阴性预测值为96.8%,但阳性预测值较低(36.8%),阳性漏检率高达30.4%;IHA筛查法对试点区人群感染率估算的漏检率达35.8%。结论IHA筛查法对疫区人群实际感染率估算有较大的偏差,IHA作为筛查工具仍需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IHA阳性阈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的关系. 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82例,正常血压者79例.采用免疫荧光色谱法检测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用24 h动态血压仪监测入选者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糖、血脂、吸烟史、基线血压等各影响因素,分析C反心蛋白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的关系. 结果 (1)高血压组白天、夜间和24 h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1和P<0.05),舒张压变异性亦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下降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和P<0.05);(2)高血压组血浆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4±1.78)mg/L与(3.03±0.7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高血压组白天、夜间和24 h 3个时段的舒张压变异性均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492,P<0.001;r=0.240,P=0.048;r=0.271,P=0.03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3个时段的舒张压变异性对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0.660,决定系数R2=0.436;回归模型F=11.597,P<0.001).(4)正常血压组各时段的血压变异性与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患者,而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正常血压者,且高血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昼夜血压的波动程度,特别是舒张压的波动程度密切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RP and circadian vari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both hyper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old population.Methods The 82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and 79 normotensive adul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erum high sensitive CRP (hsCRP) level was tested by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technology. The 24-hour ambulatory monitor of the level and vari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was carried out.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run to adjust the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blood sugar, blood fat,smoking history and baseline blood pressure for analyz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sCRP and circadian variation of blood pressure.Results ( 1 ) The variability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uring daytime,nighttime and 24-h our periods were higher in EH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1 or P<0. 05), the variabilities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 05), the dipping ratios of nocturnal systolic, diastolic and mean artery pressure were all less than in contrast group (all P<0.05). (2) The hsCRP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EH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5.44± 1.78)mg/L vs. (3.03±0. 72) mg/L, P<0. 01]. (3) The hsCRP had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during daytime (r= 0. 492, P<0. 001 ), nighttime (r=0.240, P=0.048), and 24-hour (r=0.271, P=0.030). The variability i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redic ted the level of hs CRP(r=0.660, R2=0.436, P<0.001). (4) In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CRP and variation of blood pressure.Conclusions The BP variability and serum CRP in EH patient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normotensive patients,however, the nocturnal BP dipping ratio is less than in normotensive patients. Furthermore, the level of serum hsCRP in EH patien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blood pressure, especially for variation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   
64.
患者男,20岁.因胸闷,气急、乏力伴晕厥1次于2008年8月25日入院.患者8月24只晚8时左右,突发胸闷、气急,伴四肢乏力,期商出现黑矇,随即意识丧失,尤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及口吐白沫,无外伤,持续约10 s后自行苏醒,无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但胸闷症状尤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65.
结核病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达的四项细胞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达穿孔素(PFN)、颗粒酶B(GzmB)、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与结核免疫的关系.方法 60只MK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0只.以CD3PerCP、CD4FTTC、CD8APC单抗标记T细胞亚群,以藻红蛋白标记PFN、GzmB、IFN-γ、IL-2单抗标记细胞因子,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总的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双阳(DP)T细胞计数和各亚群占淋巴细胞百分率,观察各T细胞亚群内表达PFN、GzmB、IFN-γ、IL-2的阳性细胞计数和各自占淋巴细胞百分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D4+CD8+、DP T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表达PFN、GzmB、IFN-γ、IL-2.PFN、GzmB的表达以CD8+T细胞占优势.IFN-γ、IL-2的表达以CD4+T细胞占优势.(2)T细胞亚群细胞计数结果与T细胞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所反映的T细胞免疫变化趋势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反.(3)两组间表达PFN的T细胞差别不明显,但结核病组表达GzmB的各个T细胞亚群计数和CD3+%、CD8+%、DP%高于对照组(t值为-3.72~4.13.均P<0.05).(4)结核病组表达IFN-γ的CD3+、CD4+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但结核病组表达IL-2的CD8+、DP T细胞计数和CD3+%、CD4+%、CD8+%、DP%均低于对照组(t值为2.62~3.46,均P<0.05).结论 、CD,4+、CD8+、DPT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表达PFN、GzmB、IFN-γ、IL-2;联合评价T细胞各亚群计数和其占淋巴细胞百分率更能判断免疫学状态.  相似文献   
66.
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了众多生长发育和疾病的相关过程,是影响许多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的关键因素.文章详细阐述了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生物学作用,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7.
注射用卡铂不良反应四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铂是一种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化疗的铂类抗癌药,毒副作用以骨髓抑制、胃肠反应、肾毒性常见。而过敏反应罕见,国内很少报道。为了更好地防止卡铂注射液过敏反应,作者对江西省肿瘤医院发生的4例卡铂过敏病例进行报告并分析,以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黎明现象的改善状况.方法 对6例临床判断有黎明现象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Guardian RT CGMS),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黎明现象的改善情况.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显示6例患者均存在黎明现象.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g,2/d治疗,黎明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平均血糖水平从8.1±1.5 mmol/L降至6.6±1.0 mmol/L(P<0.01);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从2.7±2.0 mmoL/L降至1.0±0.6 mmol/L(P<0.01).血糖≥8.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由59.2%降至25.5%(P<0.05),3.9 mmol/L<血糖<8.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由39.7%增至73.2%(P<0.05).结论 盐酸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改善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69.
李志华  甄志军  李剑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58-759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在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是否表达局部RAS的主要成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结果正常大鼠心肌和肺组织均有ACEmRNA表达,其在心肌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肺组织(P<0.05)。结论揭示心肌组织本身具有独立合成ACE的能力,支持心肌组织存在局部RAS这一观点,也为ACEI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我院对32例颈椎退行性疾患病人行颈前路减压及MC^+锁定式颈椎融合器置入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