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NSCLC中VEGF表达.[结果]NSCLC中VEGF阳性率为61.6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8.00%),P<0.01.NSCLC中VEGF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VEGF表达阴性组1、3、4年生存率分别为86.74%、64.05%、64.05%,而阳性组则分别为85.4%、43.64%、19.05%,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解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196例大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将196例病例按年龄分为35岁~、45岁~、55~65岁三组,进行性别、职业、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的比较。结果,196例患者中35岁~组中以女性发病率高,其他两组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三组间前两组中以干部发病率较高,55岁~组以工人发病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例中结肠癌79例,直肠癌117例;病理类型以高-低分化腺癌多见,三组分别为55.32%、69.23%、71.43%;Dukes’A B期在三组中分别为61.71%、55.39%、64.28%,Dukes’C D期在三组中分别占38.29%、44.61%、35.72,三组中Dukes’A B期均高于Dukes’C D期。直肠癌发病高于结肠癌,男女发病率相似;病理类型以高-低分化腺癌为主;临床收治该年龄段患者以Dukes’A B期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正中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每14d为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有降低,BI、FMA、FMB评分均有升高(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对照组(P<0.05),BI、FMA、FMB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和感觉传导速度均较前增加,其中脘及肘-脘部正中神经运动传导电位波幅均较前增大,潜伏期减少;感觉传导电位波幅也较前增大,潜伏期减少(P<0.05)。且研究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差异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果表明单纯康复治疗,或联合针刺均能改善偏瘫患者临床症状,但后者疗效更佳;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较单一的康复训练改变偏瘫患者的正中神经电生理变化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Mtb菌株对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方法 从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中利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0名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并提取单个核细胞中分选出CD14+细胞,用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刺激,诱导分化为人巨噬细胞,并分别感染Mtb减毒株H37Ra和Mtb标准株H37Rv,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2种菌株感染后Ⅰ型干扰素基因IFNB和IFNA的相对表达量2-ΔΔCt值。此外使用上述方法对同期选取的结核病组(15例)、健康对照组(15例)、Mtb潜伏感染组(15例)的Ⅰ型干扰素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采用GraphPad 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H37Rv感染的健康人巨噬细胞的IFNB基因相对表达量2-ΔΔCt值(10.38±2.2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6.2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 P=0.026);经H37Ra感染的巨噬细胞的IFNB基因相对表达量2-ΔΔCt值(8.92±0.85)与空白对照组(6.26±3.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 P=0.09);IFNA相对基因表达量2-ΔΔCt值在H37Rv感染组(5.11±2.31)、H37Ra感染组(5.17±3.40)及空白对照组(4.41±1.6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P=0.85)。结核病组IFNB基因表达(4.32±1.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 P=0.0014);IFNA基因在健康对照组(3.91±0.75)、Mtb潜伏感染组(4.25±1.03)、结核病组(4.73±1.44)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P=0.064)。 结论 Mtb的感染可以诱导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在结核病患者中IFNB基因表达上调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工型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TB组)15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LTBI组)15例、健康对照(HC组)15例,均为同期医院体检人员.应用免疫磁珠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选CD14+单核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CSF)刺激下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随后感染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H37Ra、H37Rv),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中IFNAR1和IFNAR2基因表达情况,以2-△△Ct值表示IFNAR1和IFNAR2基因拷贝数.观测HC组、LTBI组、TB组患者各15例,分析不同人群PBMCs中IFNAR基因表达的差异.采用GraphPad 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多组计量资料数据首先进行齐性检验以判断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x±s表示,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从而计算q值.计数资料进行“行×列”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H37Rv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5.95±0.41)显著低于空白对照(7.5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5,P<0.05);而H37Ra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为(6.54±0.33),与空白对照(7.53±0.41)、H37Rv感染(5.95±0.4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56、1.57,P值均>0.05);而IFNAR2基因在H37Ra和H37Rv刺激后表达水平分别为(8.81±0.85)、(8.84±0.80),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2.6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10、4.13,P值均<0.05);而H37Ra和H37Rv刺激后IFNAR2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2,P>0.05).IFNAR1基因在TB、LTBI、HC三组人群之间表达水平分别为(5.39±0.64)、(6.59±0.86)、(7.08±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B vs HC,q=1.91;TB vs LTBI,q=1.53;HC vs LTBI,q=0.87;P值均>0.05),而TB患者IFNAR2基因相对表达量为(5.96±0.5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67,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以诱导巨噬细胞IFNAR基因表达下调,且与菌株毒力无关.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IFNAR2基因表达下调,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7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gP的表达,并追踪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情况,通过电话、信函随访得到患者的五年生存时间,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P-gP表达与五年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P-g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43%。(2)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gP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五年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乳腺癌组织中P-gP表达不能预测患者的生存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RD-BP RNA的表达情况,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RD-BPRNA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5例对照组人群外周血中CRD-BP RNA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32个样本中有10个样本检测到CRD-BP RNA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1.25%,对照组35个样本均未检测到CRD-BPRNA表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CRD-BP 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检测CRD-BP RNA可能会成为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并用于诊断;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RD-BP RNA表达可能与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