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7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SIVD患者62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分为白质病变(WML)组20例和腔隙性梗死(LI)组42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Beck抑郁量表(BDI)评分,比较WML组与LI组患者PSQI评分和ESS评分,睡眠质量指标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抑郁程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受教育年限短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及使用睡眠药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评分、日间功能紊乱评分及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定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评分低于对照组,B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WML组与LI组患者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L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紊乱、ESS评分高于LI组(P0.05)。(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睡眠质量评分与SIVD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呈负相关,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5);日间功能紊乱评分与SIVD患者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延迟回忆评分呈负相关,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5);ESS评分与SIVD患者延迟回忆评分呈负相关,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SIVD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主观睡眠质量下降、日间功能紊乱及嗜睡,其中WML患者较LI患者更为严重,且主观睡眠质量下降、日间功能紊乱及嗜睡与认知功能下降和抑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R219K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83例健康对照者(NC组)、72例单纯T2DM患者(CHD-组)、71例T2DM合并CHD患者(CHD+组)ABCA1219位点的多态基因型。结果在NC组、CHD-组、CHD+组中,KK基因型分布为19.3%、16.7%、4.2%;CHD+组与NC组、CHD-组KK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2%、38.9%、31.7%,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患者中,KK基因型携带者的血浆HDL-C水平显著高于RR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A1R219K基因多态性可能相关于T2DM并发的CHD。  相似文献   
23.
李玲  吕红  郭茜  刘顺军  韩超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28-1828
2006年淄博市发生了多起出疹性疾病流行,为了明确诊断,了解风疹流行情况,为今后开展风疹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06年1~7月对全市五区三县进行了调查,并随机采集部分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郭茜  周新龙  尹丽明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66-2967
目的:观察舒喘灵/氨茶碱口服配合辅舒酮吸入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方法:86例CVA患儿口服舒喘灵/氨茶碱+非那更(简称传统疗法),治疗2周有效的病例为传统组,再予巩固治疗2周,总疗程4周。无效病例随机分两组,一组予辅舒酮气雾剂吸入(简称吸入组),≤6岁患儿50μg,>6岁125μg,早晚各1次,视症状改善程度在1月或3月左右减量,给激素维持量,每晚1次吸入,总疗程3~6个月;一组继续予上述药物治疗,剂量不变(简称对照组),舒喘灵/氨茶碱用至咳嗽消失后2周停药,非那更再巩固2周。观察3组疗效。分别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肺最大吸气流速(PEFR)。随访复发及哮喘发生率。结果:86例患儿传统疗法2周,39例(45.3%)有效;吸入组在治疗后2周19例有效,1周时85例有效,3个月时全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VA患儿PEFR正常或下降不明显时传统疗法有效,但传统疗法对PEFR影响不大,亦不能减少CVA复发次数及降低哮喘转化率。对于传统疗法效果差、PEFR下降明显者应尽早吸入激素,不但可使咳嗽症状消失、迅速改善肺功能,而且减少CVA复发率及哮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5.
<正>患儿女,2岁7个月,汉族。因发热15小时,皮疹4小时入院。患儿于2004年5月26日19:00pm开始发热,T39℃,自服"小儿速效感冒片"、"泰诺林",于27日凌晨0:00am在我院急诊儿科肌注"安痛定"、"鲁米那钠"后体温下降,7:00am患儿胸腹部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很快融合成片,病程中呕吐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中药泻火养阴散治疗初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格雷夫斯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中药泻火养阴散合他巴唑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他巴唑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的中医症候积分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周、4周、12周的症候积分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并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泻火养阴散合他巴唑治疗格雷夫斯病,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减少他巴唑用量。  相似文献   
27.
目的:综述各种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的掩味技术及目前中药口服液体制剂掩味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十几年来的中外文献期刊和各国专利,对各种口服液体制剂的掩味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结果:以适当的方法对中药口服液体制剂进行了初步的掩味研究,使该种剂型掩味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结论:人们对药物的掩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开发更为有效的掩味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30~80ml)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36例(微创组67例,对照组69例),对两组患者病死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微创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8.9%,对照组死亡20例,病死率为28.9%(χ2=4.348,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比较微创组和对照组死亡原因时,死于单纯脑疝的分别是33.3%和70.0%(χ2=4.803,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9.
李炜如  周密  姚裕家  郭茜 《四川医学》2000,21(2):103-104
目的 探讨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he,HIBD)时地塞米松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新生猪HIBK模型的基础上,对治疗组新生猪使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5mg.kg^-1和1mg.kg^-1.d^-1)共3天,分别于第24小时,第48小时及第72小时采股静脉血收集血清,以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定其游离T3(FT3)和游离T4(FT4)浓度。结果 HIBD新生猪  相似文献   
30.
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乙型肝炎。它的抗原系统组成为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及与之相对应的抗体。因至今未在患者血循环中检出游离的HBcAg,所以临床上的乙肝五项是不包括核心抗原HBcAg在内的其他五项指标。为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我们大力推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2002年,我们对初次接种乙肝疫苗的128人做了接种前乙肝五项检测,获得了乙肝病毒隐性感染的基本情况,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