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02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220篇
预防医学   141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91篇
  2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探讨中西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得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辩证方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胃热壅盛、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虚血脱4种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科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表达和纯化人朊蛋白相关Shadoo(SHO)蛋白并制备抗Shadoo的多克隆抗体。方法提取仓鼠各组织的mRNA,分析SHO基因在仓鼠各组织中转录水平的差异;提取人DNA,PCR方法获得人SHO基因,克隆至融合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人SHO蛋白并纯化;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与重组及内源性SHO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SHO基因在仓鼠各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差异很大,脑组织转录水平高。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分子质量单位为37 ku的人SHO融合蛋白,制备的SHO蛋白抗体可与重组的SHO蛋白反应,可识别内源性的SHO。结论成功表达纯化人SHO融合蛋白并制备了抗SHO抗体,为研究SHO和正常朊蛋白之间的关系打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子宫双重化合并中肾管发育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子宫双重化合并中肾管发育异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接受腹盆腔CT检查,10例接受MR检查。结果 17例均以子宫双重化合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不良为基础病变,根据其是否伴有其他相关病变分为5类:①7例仅有基础病变,其中双子宫合并单侧肾-输尿管缺如5例,CT诊断1例、MR诊断4例;2例双角子宫和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不良,CT、MR各诊断1例;②2例基础病变合并输尿管异常,CT、MR各1例,均表现为双子宫畸形以及单侧发育不良的低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于阴道;③5例阴道斜隔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异常(Herlyn-Werner-Wunderlich综合征),CT 3例,MR 2例,表现为双子宫畸形、阴道斜隔侧近端腔内积血并单侧肾-输尿管缺如;④2例基础病变并中肾管残留囊肿,1例CT表现为双子宫畸形、单侧肾-输尿管缺如,同侧中肾管残余囊肿形成,1例MRI表现为Herlyn-Werner-Wunderlich综合征同时出现与阴道相通的中肾管残余囊肿;⑤1例基础病变并肾源性肾瘤,MRI表现为双子宫畸形、左侧肾-输尿管缺如、膀胱左后壁肿瘤并子宫内膜异位。结论 以子宫双重化合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不良为核心,根据其他相关病变的复杂程度,将子宫双重化并中肾管发育异常类疾病分为五类,有助于认识本病及分科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影响腺肌症病灶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本研究的68例症状性子宫腺肌症患者均在我院行UAE。根据术前及术后核磁共振表现(MRI)对病灶的治疗应答进行分组(完全坏死组和未完全坏死组)。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Logistic分析用于确定可以对病灶治疗应答进行预测的变量。最后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用以确定各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46例患者的病灶达到完全坏死;另有22例的病灶未完全坏死。59例完成最后12个月的随访,9例失访。其中56例术前有痛经症状,45例术后症状缓解,总体缓解率为80.36%;40例术前有月经量过多症状,33例术后症状缓解,总体缓解率为82.50%。痛经及月经量过多症状缓解率在完全坏死组和未完全坏死组中分别为:94.74%、50.0%和96.15%、57.14%。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癌抗原125(CA125)与是否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血清CA125、单独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两种因素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708和0.845。结论完全坏死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要明显高于未完全坏死组。并且血清CA125和是否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能较为有效的鉴别子宫腺肌症在UAE术后的病灶治疗应答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I型CD20抗体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为制备具有较强肿瘤杀伤能力的新型CD20抗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淋巴瘤细胞Raji分别与 I型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II型CD20抗体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孵育后,采用磷脂酰丝氨酸V(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流式细胞仪比较两种抗体处理后程序性死亡细胞所占比例;在CD20抗体处理前,用工作浓度的caspase抑制剂Z-VAD-FMK (carbobenzoxy-valyl-alanyl-aspartyl-[O-methyl]-fluoromethylketone)或伏马毒素(fumonisin B1,FB1)预处理Raji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预处理组与未预处理组淋巴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所占的比例。收集CD20抗体处理过的Raji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的CD20抗体处理组间淋巴瘤细胞内神经酰胺(ceramide)的水平,并用相同方法检测FB1对Tositumomab引起淋巴瘤细胞内ceramide水平变化的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C2-ceramide与淋巴瘤细胞进行孵育,16h后用annexin V & PI双染检测其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能力。结果:10 µg/mL的I型抗体Rituximab几乎不能诱导Raji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而相同浓度的II型CD20抗体Tositumomab能够诱导(28.6±4.2)%的Raji细胞产生程序性死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这种程序性死亡不能被caspase抑制剂Z-VAD-FMK所抑制(F=3.01,P>0.05)。Tositumomab处理后能够引起Raji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t=28.48,P<0.01),且5~40 µmol/L的C2-ceramide能够通过剂量依赖性的关系诱导Raji细胞的程序性死亡(F=2.71,P>0.05)。Ceramide合成的FB1可以显著抑制Tositumomab引起的Raji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F=20.18,P<0.01),进而显著抑制Tositumomab介导的程序性死亡(F=17.02,P<0.01)。结论:II型CD20抗体Tositumomab而非I型CD20抗体Rituximab可以通过介导靶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诱导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这种程序性死亡与经典的caspase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硬膜外腔输注神经妥乐平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A组(消炎镇痛药组)40例与B组(消炎镇痛药复合神经妥乐平组)40例,均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A组药物配方:2%盐酸利多卡因5 mL +地塞米松1 mg+0.9%生理盐水共20 mL。B组药物配方:2%盐酸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1 mg+神经妥乐平7.2 U+0.9%生理盐水共20 mL。两组均用微量泵硬膜外腔给药,流速为10 mL·h-1,每日1次,连续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入院时、硬膜外腔给药结束后(即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疼痛、麻木变化情况,并采用MacNab评定两组疗效。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麻木评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 B 组较 A 组显著性降低(P<0.05)。B 组有效率高于 A 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输注消炎镇痛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缓解疼痛、麻木效果,复合应用神经妥乐平效果更明显,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12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对常用喹诺酮类敏感性,对其中48株细菌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PCR检测特征克隆耐药基因。结果该院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敏感率均低于40%。环丙沙星不敏感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趋势。ST494型(18.8%)为仅次于ST11型(31.2%)的主要肺炎克雷伯菌ST型别。ST494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可产多种β内酰胺酶,oqxAB基因、gyrA基因存在单位点突变,部分菌株携带qnrD、aac-(6')-lb-cr和armA基因,因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亦达22%,但对替加环素、四环素均敏感。结论多重耐药克隆ST11和ST494是该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主要的ST型,导致该院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程度甚高。其中ST494型对替加环素和四环素类高度敏感,提示此类药物或可成为该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优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或多剂口服西他沙星(DU-6859a)片剂后的药动学(PK)及PK/药效学(PD)。方法单剂给药组:单中心、开放、3个剂量组平行研究设计。每个剂量组入选12名受试者,分别单剂空腹口服西他沙星片50mg、100mg和200mg;多剂给药组:单中心、开放、单个剂量组研究设计。共入组12名受试者,口服西他沙星片100mg,1次/12h,连续给药10d,其中第1天和第10天仅早晨给药1次。收集受试者给药后的血样和尿样,采用经过方法学验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UPLC-MS/MS)测定血清及尿液样本中西他沙星浓度,并结合西他沙星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尿路感染(UTI)常见病原菌的体外PD结果(MIC)进行PK/PD分析。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西他沙星片50mg、100mg和200mg后,分别于0.92h、1.42h和1.21h达到高峰血清浓度(C_(max)),C_(max)分别为(0.72±0.19)mg/L、(1.39±0.36)mg/L和(2.32±0.78)mg/L,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分别为(3.67±0.67)mg·h/L、(8.19±1.15)mg·h/L和(14.20±3.21)mg·h/L,消除半衰期(T_(1/2))分别为(6.55±0.97)h、(6.84±1.17)h和(7.81±0.89)h。给药后48h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在61.4%~70.0%。多剂给药后第1天和第10天血C_(max)分别为(1.01±0.19)mg/L和(1.26±0.20)mg/L,第10天达到稳态后,AUC_(0-12h(ss))为(6.88±0.81)mg·h/L,稳态时总清除率(CL_(ss)/F)、总清除率(CL_r/F)分别为(14.72±1.79)L/h和(10.58±1.40)L/h,达峰时间(T_(max))和表观分布容积V_(dz)/F分别为(2.08±0.76)h和(128.95±24.86)L。蓄积因子(R_(AUC))为1.35。第1天和第10天48h的药物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67.64%和99.11%。体外PD结果提示西他沙星抗菌活性可覆盖CAP和UTI的主要病原菌,西他沙星对CAP患者中肺炎链球菌PK/PD参数可达到其靶值,给药后尿药浓度高,即使8~12h尿药浓度仍可维持在大肠埃希菌MIC_(90)至少5倍以上。结论健康受试者单剂和多剂口服西他沙星片后吸收迅速,在50~200m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PK特征,受试者耐受性良好。西他沙星片100mg2次/d的给药方案对CAP和UTI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预期可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疗效。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三阶段新生儿听力筛查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新生儿听力筛查两阶段和三阶段的成本效果, 为普遍性筛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7家医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分别采用两阶段和三阶段策略及听力诊断性检查, 比较两种筛查的成本/效果比。其中筛查和诊断成本数据源自医院,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家长调查额外交通费和误工费。根据依从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初筛62 695人, 未通过5 809人, 阳性率为9.30%;复筛4 933人, 未通过972人, 阳性率为19.70%;复筛未通过并就诊于指定医疗机构者412人。完成诊断性评估360人, 听力异常者217例, 听力异常率为60.28%。完成三阶段筛查共276人, 未通过163人。其中125人完成诊断性检查, 异常112例(中度以上45例), 听力异常率为89.60%。以实际筛查率和诊断率计算成本/效果比, 两阶段(19 985元/例)优于三阶段(37 242元/例), 但随着筛查依从率的提高, 三阶段筛查的成本效果也随之提高。结论 筛查依从率影响三阶段筛查的成本效果, 在筛查依从率较高(>90%)的地区可考虑使用三阶段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 ,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的范畴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颇具优势 ,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 ,中医文献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唐宋以前 ,以“外风”学说为主 ,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金元以后则突出了内风、火、痰、虚、气、血的作用。目前对中风发病机制有比较统一的认识 ,主要包括 3个方面 :①气血逆乱 :发病在脑 ;②脉络闭阻 :半身不遂 ,认为由风阳内动 ,挟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