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郭昕 《临床医药实践》2008,(13):373-375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68例宫颈癌PCNA和nm23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3.53%)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48.53%)显著低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PC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nm23基因呈负相关(P<0.01)。结论:PCNA和nm23基因与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估计预后是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2.
对已接受多次脊灰三价混合疫苗(TOPV)免疫的97名农村婴幼儿进行两轮强化免疫,并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其强化免疫前后三型中和抗体的水平。结果强化免疫前Ⅰ、Ⅱ和Ⅲ型中和抗体全部阳性,GMT分别为1:87.02±4.01、1:101±4.34和1:67.77±4.33,抗体处在较高水平。强化免疫后,三个型中和抗体GMT都成倍增长,其中四倍增长率Ⅰ型55.67%、Ⅱ型43.30%、Ⅲ型60.82%.说明这些婴幼儿对强化免疫产生良好的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43.
目的:调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表现,总结其规律.方法: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75例同期体检的成年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接受了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评分以及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表现,对他们进行常规治疗时,不应忽视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利用静电液滴法制备三维生长的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球并初步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完成。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体外培养5d可形成直径为125μm的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并用于实验;在不同氧浓度下,抗癌药物丝裂霉素、阿霉素和5-氟尿嘧啶分别在0.1,1,10倍血浆峰值浓度下作用24,48,72h后测量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球形态并通过活/死染料定性细胞的活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定量测定微囊内细胞的活性以及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结果:①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并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②抗癌药物作用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减小、细胞增殖活性代偿性增加。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活性降低,与平面培养细胞相比,抗癌药物对微囊化乳腺癌细胞球的抑制率降低。从药物效果看,丝裂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好于5-氟尿嘧啶和阿霉素。③随氧浓度增高,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模拟了体内组织的三维生长方式,并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45.
张旭朗  王为  张英  于炜婷  郭昕  马小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72-75,i0004
目的:利用静电液滴法制备三维生长的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球并初步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 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完成。使用大功率高压脉冲微胶囊制备仪,制备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MCF-7),经体外培养5d可形成直径为125μm的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并用于实验;在不同氧浓度下,抗癌药物丝裂霉素、阿霉素和5-氟尿嘧啶分别在0.1,1,10倍血浆峰值浓度下作用24,48,72h后测量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球形态并通过活/死染料定性细胞的活性、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定量测定微囊内细胞的活性以及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 结果:①人乳腺癌细胞微囊化后可继续生长、增殖并聚集成团,同时消耗葡萄糖并产生乳酸。微囊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性,当微囊内的细胞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可出现坏死区,但分布于团块外层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②抗癌药物作用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微囊内细胞球的粒径减小、细胞增殖活性代偿性增加。活细胞减少,死细胞增多,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活性降低,与平面培养细胞相比,抗癌药物对微囊化乳腺癌细胞球的抑制率降低。从药物效果看,丝裂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好于5-氟尿嘧啶和阿霉素。③随氧浓度增高,微囊化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 结论:微囊化多细胞肿瘤球模拟了体内组织的三维生长方式,并有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科51例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出血、漏尿,无肠道损伤,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治疗肾囊肿的有效手段,创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7.
48.
正气温逐渐上升,此时北方天气多风,气候干燥,空气湿度降低,是鼻出血的高发季节。流鼻血属于祖国医学"鼻衄(nǜ)"范畴,是鼻腔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单侧出血,可间歇性反复发作,尤其多发于青少年。《灵枢》载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诸病源候论》指出,"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血"。可见,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导致。临床上,鼻衄与肺、胃、肝关系最为密切,并依此主要  相似文献   
49.
目的阐明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与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判别,为处理群发性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临床诊断与血清学(病原学)分离鉴定,病原学采用MDCK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与否和发病率无相关关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从24例患者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8株,分离阳性率为33.3%。结论该宗群体性发热是流行性感冒的局部小流行,而非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反应。从而排除了一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偶合群体性热病引起的纠纷,为今后鉴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消除该事件对计划免疫/扩大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为预防、控制麻疹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汕头市2001~2005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汕头市报告疑似麻疹661例,确诊520例,年发病率0.32~3.44/10万,平均2.20/10万,4~5月是发病的高峰期,学龄前儿童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5.38%,学龄儿童和青壮年分别占21.54%和13.08%。发生在中心城区的病例86.85%是外地户籍人群,发生在其它地区的病例65.80%是本地户籍人群。86.38%的病例没有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随机抽查2~4岁、6~8岁、13~15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917人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G抗体阳性886人,阳性率为96.62%,GMT为1∶1437。麻疹IgG抗体达到保护水平785人,保护率85.61%。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93.35%、98.35%和98.65%)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别(!2=16.95,!<0.001)。结论落实流动人群和免疫空白人群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当前控制麻疹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