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特拉唑嗪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特拉唑嗪是新近用于临床的降压药物,其对高血压病(EH)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就此重点加以研究.1.对象与方法EH组 40例EH患者均为我院高血压专科门诊病例,除外合并糖尿病及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者,经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3±11.7岁,高血压病程18.3±13.6年,平均体重指数(BMI)24.6±1.1.对照组:28例均为正常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6±11.1岁,平均BMI24.9±1.8.试验前停用降压药物2周,空腹检测血压、心率、体重、血糖、血胰岛素、血脂及肝、肾功能.胰岛素敏感指数定义为空腹血胰岛素(FSI)与空腹血糖(FSG)乘积的倒数,取其自然对象,以IAI表示.服药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给予特拉唑嗪(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6mg,每晚一次口服,共8周.试验期间不用其它可能影响糖脂代谢的药物,保持生活习惯如运动量等不变,所测数据(x±s)表示,并做t检验. 相似文献
42.
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73例)、溶栓治疗组(B组,182例)和急诊PCI组(C组,228例)。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P0.05);而C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中度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随访第30天病死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肤黏膜出血和严重颅内出血明显高于A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优于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228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分为老年组(n=116例)和非老年组(n=112例),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非老年组明显短于老年组(P0.01);入院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置入2个以上支架数、住院期间二次PCI和梗死后心绞痛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再梗死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严重心律失常和泵功能KillipⅢ级以上明显多于非老年组血(P0.01),但两组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30d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MI行急诊PCI治疗并发症高于非老年患者,但并不增加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等的变化。方法 112例冠心病患者被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观察hsCRP、IL-6、PAPP-A、ICAM-1等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血hs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和AMI组高于SAP组(P〈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的PAPP-A和ICAM-1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hsCRP、IL-6、PAPP-A和ICAM-1在ACS易损斑块的破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血浆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筛选高危患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2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60例)和治疗组(常规降压+洛伐他汀治疗,6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下降,两组无明显差异。洛伐他汀治疗组血浆总胆目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甘油三脂(TG)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斑块2、3级显著减少(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联合洛伐他汀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可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5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老年组 (15 7例 )和非老年组 (98例 ) ,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比较 ,其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 (81.6 %vs79.0 % )、梗死后心绞痛 (8.2 %vs7.6 % )、再梗死 (2 .0 %vs3.2 % )、严重心律失常(11.2 %vs10 .8% )、心源性休克 (5 .1%vs5 .1% )、出血 (2 3.5 %vs2 1.7% )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接受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防治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所有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替罗非班组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应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患者冠脉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远端血流(TIMI)分级情况,并比较无再流、慢血流发生和术后的出血危险性.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为0级及TIMIⅠ~Ⅱ级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TIMI Ⅲ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中3例发生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3个月后有1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支架内再狭窄.替罗非班组术中1例发生慢血流,2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1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血小板减少,无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急诊PCI术中、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防治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应用培垛普利或缬沙坦与比索洛尔和螺内酯联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的长期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242例,分为培垛普利加比索洛尔加螺内酯(A组)62例,缬沙坦加比索洛尔加螺内酯(B组)60例,培垛普利加比索洛尔(C组)60例,缬沙坦加比索洛尔(D组)60例;治疗观察1年,于6、12个月彩超测量左室功能、左房内经,动态心电图评价心室率控制情况.结果 心室率控制率,左室功能改善,左房内经减少比例;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和A、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培垛普利或缬沙坦与比索洛尔和螺内酯联合应用,效果优于无螺内酯组,均能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抑制左房内经扩大,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达利全)、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ACEI、利尿剂基础上,将120例心功能Ⅲ级或Ⅳ级患者,按入院号顺序,奇数为治疗组68例(加用卡维地洛、螺内酯),偶数为对照组52例(给基础治疗).24周后对比观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钾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0.01).结论 在ACEI、利尿剂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达利全)、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针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治疗是具有生物学修复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