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诊治(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是一种少见病,国内外文献报道均多为个案。我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1993年7月~2003年7月共有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就2例及国内外其他报道中的诊治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MMRP)及p53蛋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进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对980例CRC中4种MMRP及p53进行检测,将4种MMMP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定为MSI组,全部阳性表达定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组。结果 (1)MMRP表达缺失率为11%,MLH1、PMS2、MSH2及MSH6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7.1%、2.0%及1.9%;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LH1-PMS2、MSH2-MSH6者分别为52例、14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s=0.712),4种蛋白均缺失者3例。(2)p53阳性率为59.1%。(3)MSI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Ki-67有关(P0.05)。(4)p53与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Ki-67有关(P0.05)。(5)MSI与p53呈负相关(rs=-0.118)。结论 MLH1、PMS2缺失表达较MSH2和MSH6多见。MLH1与PMS2、MSH2与MSH6常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SI及p53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对预测CRC的风险、恶性程度的评估等具有指导意义。MSI与p53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参与CRC的不同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3.
74.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是一种少见肿瘤,同时具有包裹性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结构和大汗腺分化的上皮特点,由于此类肿瘤罕见,缺乏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及临床病理资料的积累,2019版WHO乳腺肿瘤分类暂时未将其明确列入分类。该文报道1例49岁女性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病理特点,以建立针对此类肿瘤...  相似文献   
75.
子宫内膜腺癌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疗效。方法 386例患者分别给予以下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1)单纯手术(手术组)145例;(2)手术+放射治疗(放疗,手术+放疗组)161例;(3)单纯放疗(放疗组)80例。治疗后随访均在5年以上,观察各组的5年生存率。结果 手术病理分期(放疗组为临床分期)Ⅰ期、Ⅱ期及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手术组分别为78.9%(56/71)、61.0%(25/41)及18.2%(6/33);手术+放疗组分别为75.0%(33/44)、59.5%(44/74)及48.8%(21/43);放疗组分别为34.8%(8/23)、18.8%(3/16)及0.0%(0/41)。Ⅰ期及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手术组与手术+放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Ⅲ~Ⅳ期手术+放疗组明显高于手术组(P<0.001);放疗组无论分期如何,其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手术组和手术+放疗组(P<0.001)。结论 子宫内膜腺癌应尽量争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单纯放疗仅适于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76.
101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到2008年12月收治的101例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50例(49.5%),小肠19例(18.8%),其他部位32例(31.7%).核分裂像中位数18个/50 HPF.90例(89.1%)患者CD117阳性.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2%和57%.单因素分析显示,GIST细胞丰富程度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7,P=0.028).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细胞密集(P=0.003)和肿瘤直径大于10 cm(P=0.028)预后差.结论 GIST细胞丰富程度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马铃薯汁加地塞米松预防氟尿嘧啶静脉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马铃薯汁加地塞米松液外涂预防氟尿嘧啶静脉炎实验效果。[方法]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只,两组均给予氟尿嘧啶连续化疗3d,实验组按规定时间涂马铃薯汁加地塞米松液.对照组不涂药。[结果]两组家免耳缘静脉炎6项指标(白细胞浸润、血栓形成、管壁增厚、内皮增生、内皮脱失、管壁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马铃薯汁加地塞米松液外涂能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PD-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详细随访记录的68例DLBCL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PD-L2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LBCL患者PD-L1蛋白阳性率为22.1%(15/68),与是否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χ^2=5.591,P=0.018)、临床分期(χ2=3.969,P=0.0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178,P=0.041)和治疗缓解率(χ^2=6.587,P=0.010)有关;PD-L2蛋白阳性率为14.7%(10/68),与是否结外转移有关(χ^2=6.772,P=0.009);p-AKT蛋白阳性率为61.8%(42/68),与年龄是否≥60岁(χ^2=6.227,P=0.01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4.005,P=0.045)、B症状(χ^2=10.187,P=0.001)和治疗缓解率(χ^2=4.096,P=0.043)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非GCB亚型患者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的OS率及PF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p-AKT蛋白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较差的OS率及PFS率(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与PD-L2、p-AKT蛋白表达相关(r=0.380,P=0.001;r=0.273,P=0.025),且PD-L1、p-AKT共表达提示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L1和p-AKT蛋白高表达均是DLBCL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L1和p-AKT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相关配体的通路或联合阻断可能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相似文献   
79.
肿瘤细胞的组织侵袭和转移能力与它能快速降解周围基质有关,而肿瘤细胞与它所分泌的一些酶参与了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许多研究表明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u-PA受体(u-PAR)参与了肿瘤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目前,关于u-PA在肺癌、卵巢癌、乳腺癌、大肠癌、胰腺癌中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国内外有较多研究,而u—PA、P38与胆囊癌病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38-MAPK、u—PA和u—PAR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胆囊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0例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中7例为普通腺癌伴小细胞癌,小细胞癌成分占10%~90%不等,其余3例为纯小细胞癌。镜检:小细胞癌区域细胞排列呈实性片状(5/10)、菊形团样(1/10)、小管状(1/10)及混合型(3/10)。肿瘤细胞体积小且较一致,细胞界限不清,间质血管丰富,部分区域可见坏死。胞质稀少或呈裸核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深染,核仁不明显,易见核分裂。腺癌成分表现为嗜双色性胞质,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组织结构为筛状、腺体融合及实性片状。部分病例两种成分混杂存在。免疫表型:小细胞癌区域Syn阳性(10/10),CGA阳性(3/10),CD56阳性(10/10),NSE阳性(7/10),Ki-67增殖指数70%~90%,CK(AE1/AE3)点状阳性,PSA及AR均阴性;腺癌区域CK(AE1/AE3)、PSA及AR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80%,其余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均阴性。结论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疾病,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部分为普通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