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7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57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29篇 |
内科学 | 132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22篇 |
特种医学 | 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3篇 |
综合类 | 337篇 |
预防医学 | 119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121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188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的基因定位突变特征及候选基因筛查情况.方法 选择存在5代遗传史的X-连锁听神经病发病家系,纳入研究患者40例作为基因定位克隆分析病例,同时选择2016年1月~2019年3月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28例、健康志愿者40名、低频听力减退家系患者30例作为耳畸蛋白(otoferlin,OTOF)基... 相似文献
32.
霍松马锐王贵双王聪孙晓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4):101-103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观察组(n=50,针刺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结束时,观察组的偏头痛发作频次、头痛持续时间、主诉疼痛分级法(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脑前动脉(ACA)、后动脉(PCA)、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环氧合酶-2(COX-2)、一氧化氮(NO)水平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的关系分析。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阳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检测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分离生物被膜及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对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及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不具有生物被膜的有13株,占14.94%,其中分离生物被膜强度为阳性的菌株有64株,占73.57%,分离生物被膜强度为强阳性的菌株有10株,占11.49%。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除大环内酯类、糖肽类抗菌药物外,生物被膜强度为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被膜强度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强度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高于无生物被膜形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其耐药性有密切联系,但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P)病人采用心痛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SAP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于此,观察组加用心痛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病人心绞痛症状积分、证候积分、临床指标(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每周硝酸甘油用量)、硝酸甘油减停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心绞痛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病人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均少于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硝酸甘油减停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痛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滞血瘀证SAP病人效果良好,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 相似文献
35.
笔者自1990年开始,以自拟分清饮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1例中男32例,女19例;10岁以下5例,11~20岁11例,21~30岁14例,31~45岁12例,46~65岁9例;病程6个月~10年;慢性肾炎32例,肾病综合征13例,慢性肾衰6例。2治疗方法基本上采用单纯中药自拟分清饮治疗,少数病例急性活动期配合西医抗感染、利尿、降压治疗。基本方:黄芪30g,当归、白芍、茯苓、益母草、白茅根各15g,炒白术、桃仁、红花各10g,蝉蜕6g,日1剂,水煎服。气虚甚者重用黄芪,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湿困者加苍术、泽泻、猪…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PKCε是否可以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的活性而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6组,每组大鼠8只:假手术组、CCD7天组、CCD14天组、CCD7天+BIM I组、CCD+DMSO组、CCD+PDBu组,分别通过鞘内注射不同药物,或对正常大鼠鞘注DMSO/PDBu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脊髓背角PKCε和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激活情况。
结果:CCD术后第4天,鞘内注射PKCε的激动剂PDBu 1—4h,明显降低CCD大鼠PWMT(P<0.05),而给予BIM I 1—4h,可升高CCD大鼠PWMT(P<0.05)。从CCD术后第4天起,连续3天鞘注BIM I,可明显缓解大鼠的机械痛敏(4天,P<0.05),但从停止注射后镇痛作用消失(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CD后7天和14天,手术侧背角PKCε和GFAP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增加,而注射BIM I可明显抑制PKCε和GFAP表达(P<0.05)和星型胶质细胞激活。PDBu可导致正常大鼠PWMT明显降低(P<0.05),GFAP蛋白质表达量增加(P<0.05),促进星型胶质细胞激活。
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PKCε和GFAP蛋白表达上调,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增加。PKCε可能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参与CCD后病理性神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37.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种周围神经疾病。其临床特征是;(1)近端和远端肢体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3)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呈持续进展或缓解一复发病程。本文报告6例CIDP.均符合Dyck的有关诊断标准。结合文献对CIDP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正> 肝片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广大地区牛、羊群中广为流行,严重危害着反刍动物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也有患肝片吸虫病的报告。长期以来,本病的诊断主要靠粪检虫卵进行,但此法费时,且检出率低,又因耕牛在感染本病后78天左右才开始排卵,所以无法据此仵出诊断和早期治 相似文献
39.
正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形成之前,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AIS发病4.5 h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有效~([1-2])。但在卒中人群中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比例不及10%,且在静脉溶栓后3~6个月有2/3的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其对于合并大血管阻塞的卒中患者,其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中药溻渍结合TDP照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应用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行血液透析的10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抽签的方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TDP照射,后者采用中药溻渍结合TDP照射,将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指标、疼痛消失时间、内瘘皮下血肿消退时间及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96.23%(51/53)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比对照组的79.25%(42/53)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CRP、IL-6及TNF-a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有较大差距,观察组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内瘘直径、内瘘血流量及透析血流量差异显著,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及内瘘皮下血肿消退时间更快(P<0.05)。观察组11.32%(6/53)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的50.94%(27/53)低(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