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报道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5例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1.60±10.14)岁,植入单腔ICD后每3个月临床随访1次,体外程控分析ICD记录的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类型、治疗方式和结果。结果4例患者经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确诊,另1例经新胸导联检查确诊(该例的诊断参考了单其俊等“新胸导联”标准作出的诊断,是否恰当有待于其他组学者的研究证实)。5例患者植入ICD前均反复发作晕厥,其中4例记录到心室颤动(室颤),3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颤。平均随访(22±18)个月ICD共记录到75次室颤发作,其中61次室颤触发ICD 86次放电,均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其余14次室颤自行终止。例1出现除颤阈值增高,仍有4次短暂的晕厥发作;例4因房颤导致26次ICD误放电,经程控调整后未再发生;例5有2次晕厥发作但无ICD相关事件记录,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考虑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ICD是高危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必要的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可能出现除颤阈值增高或误放电,应严密随访并进行合理的程控。  相似文献   
32.
新胸导联在诊断Brugada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行设计的新胸导联在Brugada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Brugada综合征先证者和9例家族成员接受新胸导联和普罗帕酮药物试验。11例无晕厥史和无猝死家族史的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新胸导联检查对照组。自行设计的心电图新胸导联包括A-G(7)列、0-5(6)行,共42个导联,记录方法同标准胸导联。普罗帕酮试验:普罗帕酮70 mg(体重>70kg者用105 mg)加入生理盐水10 ml于5 min内静脉注射,用药前、后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药后标准V1-V3导联J点或ST段抬高超过2 mm(或ST段抬高由BrugadaⅡ或Ⅲ型转变成Ⅰ型),称为药物试验阳性。结果 先证者1~3均有晕厥史,先证者1和3有家族猝死史,先证者2和3晕厥发作时记录到心室颤动,先证者3猝死;除先证者4标准胸导联心电图呈Brugada典型下斜型改变外,先证者1-3标准胸导联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新胸导联发现先证者1-3呈典型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位于标准胸导联以外区域。新胸导联同时发现,5例家族成员在标准胸导联以外区域有典型的Brugada心电图改变。新胸导联阳性者亦被普罗帕酮试验证实。对照组11例新胸导联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新胸导联有助于发现Brugada综合征典型心电图改变位于标准V1-V3导联以外的病例,且应用安全,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34.
患者男性 ,2 1岁 ,反复阵发性心悸 4年 ,发作时心率 170次 /min ,可静脉用毛花甙C和维拉帕米终止 ,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正常。 2 0 0 2年 2月 4日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术。分别从左锁骨下静脉和左、右侧股静脉插入冠状静脉窦 (CS)、高位右房、希氏束和右心室导管。电生理记录仪为QINTON(美国生产 ) ,纸速 2 5~ 40 0mm /s,滤波频率为 40~ 40 0Hz。电生理检查证明是通过左后侧壁旁路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用逆向法消融大头导管从右侧股动脉通过主动脉瓣到二尖瓣下 ,在标测最早的心房激动处进行消融数次未能阻断…  相似文献   
35.
左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左房线性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来评价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患者术前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SDNN,SDANN,RMSSD,PNN50,LF,HF,LF/HF分别为151±41次/分,47±5次/分,70±9次/分,126±26ms,111±24ms,27±7ms,6±5ms,98±66ms2,86±119ms2,2.4±3.5;术后各指标分别为136±37次/分,66±8次/分,84±9次/分,57±17ms,53±17ms,16±7ms,2±3ms,18±19ms2,16±19ms2,1.2±1.6;手术前后各指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术后HRV降低,此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6.
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心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实际上是代表了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1].冠心病患者QTd延长,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2].故目前主张尽可能血运重建缩短QTd以改善预后.对6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QTd的变化进行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37.
心室起搏对后间隔旁道与快径逆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右室心尖部和基底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比较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照组)和8例隐匿性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观察组)的室房传导时间(VAI)。结果显示:①心尖部起搏时对照组VAI为174±34ms,与观察组186±38m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NS)。②基底部起搏时观察组VAI为153±24ms,明显短于对照组199±34ms,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两个部位(心尖部与基底部)VAI的差值对照组≤0(-50~0,平均-24±16ms)与观察组≥15ms(15~75,平均34±19ms)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右室心尖部与基底部连续起搏可快速、准确地鉴别室房传导是经快径路还是后间隔旁道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甚至可以恢复至接近正常,即所谓的超级反应患者(super-responders,SR),本文回顾分析这些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有价值的CRT超级反应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本中心因慢性心力衰竭植入CRT·P/CRT—D的患者共69例,其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纳入本研究。CRT超级反应患者判断标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0.20。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中超级反应患者和非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9±11.5)个月,达到超级反应标准患者11例(22%),与术前相比LVEF显著升高(0.58±0.05对0.33±0.05,P〈0.001)。超级反应组和非超级反应组术前资料除性别(女性比例:8/11对11/39,P=0.013)、QRS时限[(163.2±19.3)ms对(140.2±29.1)ms,P=0.018]、左束支阻滞的比例(10/11对20/39,P=0.04)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惟一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RT中超级反应患者以女性、QRS时限增宽以及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多见。女性合并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术后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长期变化。方法共4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AF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3、6个月在本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平均心率(meanHR),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结果共33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符合要求而纳入结果分析。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9±10)岁,左心房直径(3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6。术后3d,1、3、6个月meanHR较术前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RV时域指标均出现减弱,部分指标如SDNN、SDANN在6个月时其变化仍然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进行右心房峡部消融对心率及HRV指标变化无影响。术中有无明显“去迷走神经”反射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术后平均心率增快,部分HRV时域指标减弱至少维持6个月。这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AF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