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4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0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目的调查单中心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电风暴(ES)的发生率、发作特征和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123例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Es定义为24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VA)导致ICD治疗,或ICD监测到持续30s以上的VA但未发放治疗。结果在(26.9±21.3)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41(33.3%)例患者(ES组)发作139次ES(3.4±3.9)次/例,其中29(70.7%)例患者的首次发作在植入后1年内出现,Es发作呈现出6:00—10:00和14:00~17:00两个高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97,P=0.044)。本组共15(12.2%)例患者死亡,Es组死亡率较无Es组(24.4%对6.1%,P=0.003)显著增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s组累计生存概率明显低于无Es组(Log—rank检验P〈0.001)。结论Es发作表现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高峰,可导致死亡率增高,其首次发作多在ICD植入后1年内。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甚至可以恢复至接近正常,即所谓的超级反应患者(super-responders,SR),本文回顾分析这些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有价值的CRT超级反应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本中心因慢性心力衰竭植入CRT·P/CRT—D的患者共69例,其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纳入本研究。CRT超级反应患者判断标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0.20。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中超级反应患者和非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9±11.5)个月,达到超级反应标准患者11例(22%),与术前相比LVEF显著升高(0.58±0.05对0.33±0.05,P〈0.001)。超级反应组和非超级反应组术前资料除性别(女性比例:8/11对11/39,P=0.013)、QRS时限[(163.2±19.3)ms对(140.2±29.1)ms,P=0.018]、左束支阻滞的比例(10/11对20/39,P=0.04)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惟一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RT中超级反应患者以女性、QRS时限增宽以及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多见。女性合并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24.
普罗帕酮试验引起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探索普罗帕酮试验在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患者有家族性夜间猝死史 ,近 1 9个月来反复发作性夜间晕厥5次 ,两次猝死未遂 ,一次记录到的心电图为心室颤动 (VF) ,其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心室造影正常 ,电生理检查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正常 ,右心室程序电刺激可诱发VF ,诊断不明。静脉用普罗帕酮 2mg/kg后 30min出现典型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并诱发VF。结论 :普罗帕酮可作为诊断Brugada综合征的工具 ,同时应警惕其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术后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长期变化。方法共4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AF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3、6个月在本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平均心率(meanHR),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结果共33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符合要求而纳入结果分析。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9±10)岁,左心房直径(3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6。术后3d,1、3、6个月meanHR较术前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RV时域指标均出现减弱,部分指标如SDNN、SDANN在6个月时其变化仍然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进行右心房峡部消融对心率及HRV指标变化无影响。术中有无明显“去迷走神经”反射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术后平均心率增快,部分HRV时域指标减弱至少维持6个月。这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AF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分别对3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平均年龄(38.6±11,0)岁]、10例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RVT)患者[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41.9±15.4)岁]和60例健康对照者[男性42例,平均年龄(41.0±14.9)岁]进行MTWA检测,记录胸前V1~V6导联的MTWA值,确定胸前各导联的最大值,以Max Valt表示。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各导联MTWA值及Max Valt值的差异。结果ARVC组各导联MTWA值和Max Val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RVT组各导联的MTWA值和Max Valt值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VC组和IRVT组比较,V4导联MTWA值及MaxVah值明显较高(P〈0.05);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以Max Valt〉11.5μV鉴别诊断ARVC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80.0%;ARVC组中,近一年内有持续性室速发生的患者较无室速发作患者V2~V6导联的MTWA值以及Max Val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量修正平均时域法检测显示,ARVC患者MTWA值和Max Valt值均明显升高.MTWA佰可以反映ARVC患者近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分的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观察用药前(0min)、第二剂前、第三剂前;首剂用药后40,60,90min和120min时的心率和血压。用药后心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或转复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20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57.3±12.4岁,随机分入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在60min内各观察时间点,美托洛尔组明显优于西地兰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3%、86.7%、93.3%和93.3%对13.3%、20.0%、40.0%和60.0%。两组平均起效时间美托洛尔组为12.6±6.7min和西地兰组为53.0±28.4min,美托洛尔组明显短于西地兰组。120min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无显著差异。结论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西地兰均能有效安全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美托洛尔起效较西地兰更快。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炎症及慢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66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44例,慢性房颤22例),另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抗体,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Hp-IgG抗体,CRP的差异并分析HP抗体滴度与房颤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的Hp-IgG阳性率Hp-IgG对数值均无差异(P均>0.05)。房颤组CRP中位数较对照组高(1.17mg/dlvs0.65mg/dl,P<0.05)。结论房颤与慢性Hp感染不相关,与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