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m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guided by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CFAEs). Methods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drug refractory and symptomatic AF(16 paroxysmal, 6 persisten) were enrolled. Using Carto, the left atrial or biatrial replica was created during spontaneous or induced AF, and areas associated with CFAEs were identi-fi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t the site with CFAEs was performed and the end points were to eliminate CFAEs or convert to sinus rhythm. Results Thirteen patients(59%)were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7 cases conver-ted directly to sinus rhythm, and 6 via the intermediate atrial tachycardia(AT) or atrial flutter (AFL). The re-maining nine patients required cardioversion with D. C. shock or drug. Repeat ablation was performed in 6 pa-tients (5 AT/AFL, 1 paroxysmal AF). During(10.9 ±4.8) months follow-up, 16 patients (73%) were free of arrhythmia and symptoms. CFAEs were most commonly found along the left interatrial septum, pulmonary veins, left atrial roof. CFAEs ablation prolonged AFCL[(157 ± 18) ms vs (211 ± 32) ms, P < 0.05]. Only one patient had pericardial tamponade that required pericardiocentesis. Conclusion Radiofrequene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guided by CFAEs is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炎症及慢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66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44例,慢性房颤22例),另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抗体,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Hp-IgG抗体,CRP的差异并分析HP抗体滴度与房颤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的Hp-IgG阳性率Hp-IgG对数值均无差异(P均>0.05)。房颤组CRP中位数较对照组高(1.17mg/dlvs0.65mg/dl,P<0.05)。结论房颤与慢性Hp感染不相关,与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3.
第一节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的窦性心律是整齐的,其频率在成年人为60~100次/min。窦性心律的频率因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等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故所谓正常范围对个人来说只具有相对意义。一般说来,经常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的人心率偏慢、长期静坐工作者心率多较快。  相似文献   
4.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电风暴的发生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单中心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电风暴(ES)的发生率、发作特征和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123例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Es定义为24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VA)导致ICD治疗,或ICD监测到持续30s以上的VA但未发放治疗。结果在(26.9±21.3)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41(33.3%)例患者(ES组)发作139次ES(3.4±3.9)次/例,其中29(70.7%)例患者的首次发作在植入后1年内出现,Es发作呈现出6:00—10:00和14:00~17:00两个高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97,P=0.044)。本组共15(12.2%)例患者死亡,Es组死亡率较无Es组(24.4%对6.1%,P=0.003)显著增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s组累计生存概率明显低于无Es组(Log—rank检验P〈0.001)。结论Es发作表现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高峰,可导致死亡率增高,其首次发作多在ICD植入后1年内。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6例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脏彩超特点.方法 分析来自4个家系的9例NVM患者以及7例散发性NVM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结果 16例NVM患者,男12例,发病年龄17-74岁.7例患者有心悸症状;7例散发性NVM患者和2例家族性NVM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6例家族性NVM患者无明显症状.心电图异常者12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持续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扑房颤1例,ST段压低伴T波改变9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心脏超声检查确诊,患者病变均局限于左心室;其中,累及心尖部14例,左心室扩大1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8例,左心室内见多发血栓1例.结论 NVM男性患者多见,有家族遗传倾向;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是确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临床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的 7例沉默型PDA病人进行心导管检查 ,术后 3个月、6个月及每年随访一次。结果  7例病人肺动脉平均压平均为 (16 0± 2 4 )mmHg ,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量比 (Qp/Qs)为 1 0 8± 0 0 2 ,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 (0 32± 0 0 8)L/min ,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比例平均为 0 0 98± 0 0 2 4。PDA最窄处平均直径为 (0 9± 0 2 )mm。 7例病人均未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平均随访 9 5个月 (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未发现房室腔增大、肺动脉压增高 ,无感染性动脉内膜炎和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沉默型PDA的左向右分流量很少 ,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沉默型PDA病人是否需要治疗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在治疗“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用射频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了4例“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结果:1991年1月至1996年1月间,对241例次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其中4例为“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为反复发作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终止时有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并引起晕厥,原准备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AVNRT根治后,由其引起的症状不复存在,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正常,故未安装起搏器;另2例均已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频繁发作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并经常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反复发作AVNRT、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且有明显的症状,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射频导管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功能无影响。3例平均随访31±2个月,1例随访2个月未见并发症和临床症状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法治疗“快—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9.
近期一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大型临床研究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获益比非LBBB患者更加显著,典型的完全性LBBB可以有效预测心脏的机械失同步,是CRT获益的主要决定因素。左室导线位置与左室最晚激动位点一致的LBBB患者有显著CRT获益,其QRS波时限越宽,CRT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