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心电图对称性倒置的T波改变,一般称冠状T波,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近来见到一例心内膜活检确诊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类似冠状T波,现简略报道如下: 患者男,45岁。因1982年体检心电图V_3导联T波变平,1985年V_3导联T波倒置,1987年L_1、L_2、L_3、V_6导联T波倒置较深,1988年10月入院检查。自发  相似文献   
32.
β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33.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I的正确诊断及处理对于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现就其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诊断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一、临床表现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1。初发劳力心绞痛和AMI:从无心绞痛史而近一月内始有劳力心绞痛者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心绞  相似文献   
34.
35.
急性心肌梗塞后间歇性二尖瓣反流和左心衰的血液动力学特征一例丁文惠,张钧华,乔松,邵耕本文报告一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发作性心前区疼痛、间歇性心前区全收缩期杂音及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和血液动力学特征。患者,男性,58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6小时入院。5年前因患...  相似文献   
36.
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   总被引:210,自引:0,他引:210  
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本刊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按姓氏笔划排序)方圻,王士雯,宁田海,朱文玲,张运,邵耕,林传骧,浦寿月,顾复生,徐成斌,戚文航,程显声,戴闺柱引言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  相似文献   
37.
溶栓疗法冠状动脉开通的诊断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溶栓疗法冠状动脉开通的诊断问题邵耕⒇近10余年来,溶栓疗法的广泛开展使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知90%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因此,溶栓疗法的成败取决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诊断冠状动脉是否开通最可靠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  相似文献   
38.
本文测定了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5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P物质含量,探讨这两种神经调节肽与SMI和心绞痛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①运动前3组血浆CCK-8含量分别为4.55±2.18、5.11±1.59和5.39±2.84pmol/L,3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运动后3组血浆CCK-8含量分别为4.91±1.08、8.56±1.57和5.73±2.46p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和对照组(P<0.01)。②运动前3组血浆P物质含量分别为2.13±0.28、2.10±0.21和2.13±0.16nmol/L,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运动后3组分别为2.25±0.21、2.46±0.20和2.18±0.12n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组和对照组(P<0.02)。结果表明:高血浆CCK-8、P物质含量可能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心肌缺血时无症状可能与血浆CCK-8、P物质含量未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9.
对65例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以血流动力学为诊断右室心肌梗塞(RVMI)的相关指标,对比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及常规心电图(WECG)诊断RVMI的价值,结果发现47例合并有RVMI,18例无RVMI。两种ECG比较HCECGV3R-V7RST抬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受V2ST段降低的影响小,对RVMI诊断敏感性增高,特异性无变化。同时,V3RQ波诊断RVMI敏感性78%,特异性88.2%,对亚急任期RVMI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0.
本文对24例临床有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采用次极量蹬车运动试验结合心脏程序电刺激(PES),初步探讨了运动试验诱发VF的电生理机制。24例中有6例(25%)运动试验诱发VF,其中3例也可为PES诱发VT,另3例未能复制。结果提示,运动试验诱发VT的机制,可能是延迟后去极化触发活动和肾上腺素敏感性增高自律性异常。其中5例重复运动试验,筛选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普蒙洛尔、阿替洛尔)、维拉帕米(异搏定)及哌克昔林(沛心达)的有效率分别为4/5、3/4和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