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单纯微波固定在组织制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组织制片过程中,组织的正确固定具有重要意义,适当而完好的固定是优良组织切片的基础,特别在免疫组化染色时尤为重要。良好的固定能保存细胞内的物质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和位置,尽量减少抗原成分弥散或丢失,以保证染色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临床病理及科研工作中,又常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制作出高质量的切片,为此笔者尝试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组织固定,探索单纯微波固定在组织制片中的应用,以期缩短制片时间,提高制片染色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氧气复苏窒息极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不同浓度氧气复苏窒息极早产儿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分析软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不存在异质性,以固定效应模型描述,存在异质性时,以随机效应模型表达,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共6篇文献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其中4篇文献为B级,2篇文献为C级。累计低浓度氧(21%~50%)复苏组157例,高浓度氧(90%~100%)复苏组168例。不同氧浓度复苏对极早产儿复苏失败率(OR=2.03,95%CI:0.87~4.71)和病死率(OR=1.23,95%CI:0.53~2.86)无影响,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OR=1.07,95%CI:0.55~2.10)、颅内出血(OR=1.99,95%CI:0.76~5.23)、败血症(OR=1.00,95%CI:0.46~2.17)、早产儿视网膜病(OR=0.71,95%CI:0.18~2.73)、气胸(OR=0.28,95%CI:0.04~1.82)、动脉导管未闭(OR=0.74,95%CI:0.34~1.64)的发生率均无影响(P均<0.05)。结论不同浓度氧气复苏窒息极早产儿的效果无差异,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有限,对于复苏开始的氧浓度、如何调整氧浓度、安全的血氧饱和度范围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3.
临床心理护理师培养与工作再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医护人员对心理护理高度关注 [1],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托吡酯对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沙土鼠 4 0只 ,随机分为 :⑴假手术组 ;⑵脑缺血再灌注组 ;⑶缺血再灌注 +托吡酯 5 0mg·kg-1组 ;⑷缺血再灌注 +托吡酯 10 0mg·kg-1组。采用短暂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法复制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术后 2 4h取脑组织测定SOD、MDA、NO的改变 ,以及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托吡酯 5 0mg·kg-1、托吡酯 10 0mg·kg-1脑组织中SOD活力明显增高、MDA、NO含量明显减少、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托吡酯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自由基的含量明显减少 ,能明显减轻脑组织水肿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对不同国家新生儿经皮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价值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1990年1月至2011年3月。由2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结果 10项研究进入分析,偏倚评价为B级6项、C级4项。不同国家制备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值有一定的差异,印度的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值最高,希腊、以色列、中国次之,美国最低。在高度危险区(P95),胆红素上升速度在生后24 h内最快;中度(P75)和低度(P40或P50)危险区,生后36 h内胆红素上升速度最快,其中印度上升速度最快最高,中国、美国、以色列次之,希腊上升速度最低。新生儿经皮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预测高胆红素血症,高度危险区的敏感度为26.9%~75.0%,特异度为89.4%~97.3%;中度危险区的敏感度为78.7%~100.0%,特异度为48.3%~82.3%;低度危险区的敏感度为98.7%~100.0%,特异度为24.4%~56.1%;曲线下面积为0.766~0.990,其中泰国预测的准确性最高,印度、中国次之,美国最低。结论 经皮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不同国家经皮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有一定的差异,各国应根据本国新生儿小时总胆红素的变化趋势制备各自相对应的曲线图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道呋喃氟脲嘧啶(FT-207)血清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固定相为Shim-packCLC-ODS柱(0.15m×6.0φ),流动相为定时程序控制的甲醇溶液,检测波长254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取上清液20ul直接进样。最低检测浓度为0.03μg/m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3~132.0μg/ml(r=0.99997)。用本法测定了9只大鼠口服FT-207后的血清浓度,其药时曲线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用残数法算得主要药代学参数为k(?)=1.2883±1.0972h~(-1),k_e=0.0767±0.0179h~(-1),tal/2=0.77±0.37h,tel/2=9.42±1.86h,t_p=2.88±1.02h,C_(max)=83.56±11.87μg/ml,AUC=1659.43±258.48μg.h/ml。  相似文献   
27.
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医护人员对心理护理高度关注^[1],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目前在职的中级职称的护师,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制约了心理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培养心理护理师成为亟待进行的继续教育工作^[1]。在美国临床心理护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显著区别于医学模式^[2],  相似文献   
28.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法是1987年由乔治·费雪(George Fisher)发明的,源于制造业的质量管理,被摩托罗拉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应用后,服务质量和营运收入大幅改善,使这些公司迅速发展并很快跃居世界企业前列,这使得六西格玛的理念和  相似文献   
29.
目的绘制新生儿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方法选择2009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婴同室和普通婴儿室胎龄≥35周且出生体重≥2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监测生后7 d经皮胆红素值(TCB),对TCB≥250μmol.L-1者测定微量血胆红素,以所得到的胆红素值数据绘制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以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将出院前末次胆红素值转换至危险区域(低危:≤P40;中低危:~P75;中高危:~P95;高危:P95)。选取72 h内对应最高危区域的胆红素测定值作为预测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4 462例新生儿的27 271个对应不同小时龄的胆红素值纳入分析。出院前有5.2%(233/4 462例)的新生儿在生后72 h内的胆红素水平处于高危区,其中48.9%(114/233例)的新生儿在出院后胆红素水平仍处于高危区,预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似然比为9.5,敏感度为26.7%,特异度为97.1%,患病率为48.9%;出院前共有23.2%(1 034/4 462例)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处于高危区和中高危区,预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82.5%;出院前有41.3%(1 845/4 462例)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处于低危区,其中无一例在出院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似然比为0,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45.5%,患病率为0。出院前胆红素水平预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胎龄与出院前胆红素水平相结合预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的ROCAUC为0.908。结论用出院前小时胆红素水平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胎龄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评价早产儿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0年3月,由2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根据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和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13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17篇文献),4项研究(5篇文献)评为B级,10项研究(12篇文献)评为C级。①早产儿早期输注高、极高、超高剂量与低剂量氨基酸比较,生后48 h更易获得正氮平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分别为265.27(95%CI:252.77~277.78)、154.10(95%CI: 145.00~163.21)和588.80(95%CI: 574.56~603.04)。②早产儿早期输注高、极高剂量与低剂量氨基酸比较,生后7 d内SCr、BUN、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和血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早产儿早期输注高、极高、超高剂量与低剂量氨基酸比较,生后28 d内动脉导管未闭、慢性肺疾病、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3篇文献报道了早产儿早期输注高剂量和低剂量氨基酸对生后48 h内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1篇文献报道了早产儿早期输注极高剂量和低剂量氨基酸对生后48 h内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早期输注高或极高剂量氨基酸可普遍提高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结论 早产儿生后24 h内输注极高剂量氨基酸(2.0~3.0 g·kg-1·d-1)可避免负氮平衡,对血生化指标没有影响,可增加早产儿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考虑本Meta分析和纳入研究的局限性,还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及双盲的RCT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