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了解九江市艾滋病病毒1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采集的6份九江市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进行RT-PCR扩增,获得gag基因的核酸片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在6份样品中发现B’亚型HIV-1毒株4株,B亚型和A/E重组亚型HIV-1毒株各1株。结论HIV-1流行毒株亚型在九江市分布情况复杂,防控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艾滋病病毒(HIV)毒株基因序列构建北京男男性行为者(MSM)传播关系的分子网络,探索HIV毒株在该人群中的传播特征。方法以2013年在北京招募的MSM感染者为调查对象,收集问卷并采集全血。使用比对好的pol基因区序列构建进化树判定亚型。计算两两序列间的基因距离,确定鉴别能力最高的基因距离阈值,最终构建传播网络。结果共获得pol基因区序列405条,主要的亚型为CRF01_AE(230,56.8%)和CRF07_BC(116,28.6%),其他亚型分别为B(40,9.9%)、CRF55_01B(1.2%)、C(1.0%)、CRF15_01B(0.2%)。拟合曲线,观测一系列阈值下传播簇、连接总数的变化,得到1.25%为该人群的最佳基因距离阈值。在此条件下,有233条序列(57.5%)进入传播网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5岁、在北京居住时间≥4年、过去3个月与男性有无保护被动肛交及亚型为CRF07_BC的感染者,入网率显著偏高。秩和检验表明,网络内CRF07_BC感染者的关联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亚型的感染者。结论入网率高、关联程度高的人群具有更高的传播风险,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具有高风险特征的人群的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索亚型为CRF65_CPX艾滋病病毒(HIV)毒株在中国不同高危人群间的传播特征,基因序列及其CTL表位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6月之前中国鉴定HIV-1亚型为CRF65_CPX的毒株的pol基因区序列,使用比对好的pol基因区序列进行贝叶斯分析。以系统进化树为根据,选择其中同性性传播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人群序列,分别生成共享序列后,比较两个人群氨基酸位点和HLA-B位点等位基因限制的CTL表位的差异。结果共收集获得CRF65_CPX HIVpol基因区序列52条。贝叶斯分析结果显示,异性性传播人群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时间为1999年,同性性传播人群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时间为2003年,CRF65_CPX毒株出现在异性性传播人群的时间早于同性性传播人群。与异性性传播人群相比,同性性传播人群pol区共享序列有10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化;丢失了两个有数据证明的保护性CTL表位(B*2702、B*5103)。结论 CRF65_CPX毒株为中国近些年才发现的多重重组的新型毒株,其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从异性性传播转变为以同性性传播为主,氨基酸位点和CTL表位在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加速了疾病进程,故应引起并加强对该亚型及其类似的新型病毒株不断扩散传播的重视。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武汉市HIV感染人群中的HIV毒株的亚型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采集武汉市60名已被确认为HIV-1感染者的抗凝全血样品,提取前病毒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nested-PCR)扩增病毒膜蛋白env基因的C2-V5区及gag基因的部分区段,对PCR纯化产物直接测序,并应用GCG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得到60份样品的结果,其中env基因序列45份、gag基因序列52份。依据env和gag区基因序列,与HIV-1各个亚型国际参考株比较,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最后确定武汉市样品分属5个亚型,分别为HIV-1B亚型中的泰国B(B’)亚型32份,流行重组型CRF07-BC12份,流行重组型CRF01-AE9份,A亚型1份和C亚型6份。结论武汉市存在多种HIV-1亚型,应加强对HIV-1毒株亚型变异的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 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估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红细胞以避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可行性。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对250例外周血标本进行有核红细胞检测,以镜检法结果为金标准来判断血液分析仪进行有核红细胞计数的可行性。结果:血液分析仪可有效检出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结论: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外周血有核红细胞检测可有效避免有核红细胞对血液分析时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干扰。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55例IB2期宫颈癌经1~2疗程"伊替立康+奈达铂"方案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实验组)和32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评价新辅助化疗(NACT)在IB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伊立替康+奈达铂"方案化疗不良反应轻,总有效率为89.09%,其中完全缓解(CR)16.36%,部分缓解(PR)72.72%,鳞癌有效率90.0%,腺癌有效率75.0%,新辅助化疗组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为19.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3.8%,P〈0.05).两组患者宫旁侵润及阴道切缘阳性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3年累积生存率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55.26% (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安全有效,可缩小局部病灶,降低部分患者临床分期,提高手术率,控制盆腔淋巴结转移,并减少化疗并发症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研究细胞群体生长、繁殖、分化、丢失和死亡等运动变化的规律,肿瘤组织主要由增殖和非增殖细胞群组成,绝大多数细胞毒素型的抗肿瘤药对增殖周期中的各期细胞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细胞动力学知识,对深入认识肿瘤细胞繁殖过程和特点及药物作用原理,正确制定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及新药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9.
田晓予  米建强  高庆蕾  邢辉  卢运萍  马丁 《肿瘤》2006,26(2):188-190
目的:探讨Ku70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u70蛋白在15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囊腺瘤和71例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u70在正常卵巢、卵巢囊腺瘤和卵巢癌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卵巢癌组织中Ku7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囊腺瘤,且卵巢癌组织分化程度越差则Ku70的阳性率越高,表达强度亦越强,不同组织类型的卵巢癌Ku70的表达无差异。结论:Ku70蛋白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Nef基因与病毒致病性有关,在疾病进展到AIDS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ef可通过提高病毒颗粒感染性、激活CD4淋巴细胞及防止受感染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促进HIV复制[1];Nef表位缺失可形成HIV免疫逃逸株,影响机体针对HIV病毒的免疫反应。Nef基因对HIV感染后AIDS疾病进展的影响机制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