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入院初期临床检测指标特点,寻找可预警轻型/普通型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研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于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组28例,重型/危重型组16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某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与阻断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血源性艾滋病流行地区的母婴传播情况,分析影响传播的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现场询问调查和常规体检并采静脉血,检测血清抗-HIV及HIV的前病毒DNA或RNA,分析母亲及其子女配对的资料,回顾性分析HIV的母婴传播。结果107例HIV阳性母亲生育的136名子女中.50例HIV阳性.HIV的母婴传播率为36.8%(50/136)。38例经血感染HIV阳性育龄妇女的外周血基因组核酸扩增HIV前病毒DNA gag区。鉴定均为HIV B’亚型。两埘HIV阳性的母婴的外周血核酸扩增HIV gag区P17的片段,Mega软件分析其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5.0%、94.9%。基因树显示子女的病毒与其母亲同属一支。艾滋病状态母亲组HIV母婴传播率为67.4%(31/46)显著高于HIV携带状态母亲组的21.1%(19/90),P〈0.05。奈韦拉平(NVP)阻断的7例儿童.6例末被HIV感染,1例感染HIV。结论被调查地区HIV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未采取干预措施是造成传播的主要原因。NVP阻断母婴传播较易被接受并可能减少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HIV与输血传播病毒的母婴传播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艾滋病高发区HIV与输血传播病毒(TTV)母婴传播情况。方法 对华中地区某艾滋病高发农村228名母亲及其年龄小于15岁的子女180名进行入户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抗HIV、抗TTV,回顾性分析2种病毒的母婴传播特点。结果 82例HIV阳性母亲1993年后生的103名儿童中,39例HIV阳性,母婴传播率为37.9%;59例抗TTV阳性母亲所生的76名儿童中,5例抗TTV阳性,母婴传播率为6.6%。结论 HIV与TTV在当地均存在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未对HIV流行地区高危生育期妇女进行有效的HIV监测与咨询,未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是造成该地区儿童感染HIV的主要原因,亟需制定实施相应的对策,控制HIV进一步蔓延,保护HIV感染高发区妇女及儿童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已有超过1.7亿人受到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因此,HC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HCV主要通过输血,使用血液制品,注射,接触污染的血液等途径传播.随着许多国家对血液及血液制品进行HCV筛查,经临床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的风险已大大降低,新的传染往往是通过静脉注射毒品和医疗事故.虽然HCV可通过性传播,但效率低.HCV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传播率较低.HCV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CV感染还能造成视神经乳头炎、脑炎、强直性脊膜炎和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与HCV感染相关的神经症状包括疲乏、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及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异常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还是一种功能性全身疾病的表现.尽管已有不少有关HCV可侵入CNS的报道[1-3],但尚缺乏HCV直接感染和损伤神经元的证据.本文主要讨论HCV感染造成CNS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吸毒人群中HIV、HBV、HCV、HGV、TTV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湖北吸毒人群中HIV、HBV、HCV、HGV及TTV感染情况。方法 对湖北某戒毒所及本科室门诊的吸毒者进行调查并采静脉血分离血清作抗HIV、HBsAg、抗HCV、抗HGv、抗TTV检测。结果 89例吸毒者中,发现HIV阳性2例,阳性率为2.2%;FIBsAg阳性9例,阳性率为10.1%;HCV阳性51例,阳性率为57.3%;HGV阳性48例,阳性率为53.9%;42例吸毒者检查TTV,阳性25例,阳性率为59.5%。结论 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存在着较高的血传播病毒感染,且多为合并感染。湖北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尚为传入阶段,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控制HIV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影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发生终末期肝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对HIV合并HBV感染者进行调查,对影响终末期肝病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彻)。结果255例HIV合并HBV感染者终末期肝病发生率为19.2%(49/255)。基线CD4〈200/μl、基线氨基转移酶异常、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内HIVRNA降至检测下限、HIVRNA和HBVDNA持续阳性时间较长、使用含拉米夫定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最终进入多因素分析的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6.503、14.456、0.049、1.814、1.536、0.012。结论HIV合并HBV感染者发生终末期肝病的风险与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HIV及HBV持续复制密切相关;为降低终末期肝病发生率,HIV合并HBV感染者宜首选含拉米夫定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后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及发生风险的变化。方法: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湖北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阳性患者,分析其在不同cART阶段的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肿瘤类型。以2013年湖北省或全国普通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对照,分析艾滋病人群中的恶性肿瘤标准化发病率(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并比较2004年至2013年与2014年至2018年不同cART阶段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299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323例。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fining cancers,ADC)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和宫颈癌常见,非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non-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fining cancers,NADC)以肝癌、肺癌常见。与普通人群比较,艾滋病人群的总体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并未增加(SIR=1.06,χ2=0.62,P=0.426),但卡波西肉瘤、NHL、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和除鼻咽癌外的头面部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SIR=834.09、9.65、13.33、5.22、2.94,χ2=11747.27、625.54、56.65、184.21、13.66,均P<0.01),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和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SIR=0.33、0.36、0.43、0.45,χ2=33.43、12.84、9.01、7.21,均P<0.05)。2014年至2018年宫颈癌、肝癌和结直肠肛门癌的SIR分别为4.06、0.43和0.10,分别低于2004年至2013年的7.42、1.96和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9.52、10.86,均P<0.05)。结论:目前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明显差异,但肿瘤类型存在差异。本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NHL和宫颈癌,应注意在该类肿瘤患者中筛查HIV,有助于开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育龄妇女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情况;调查研究各种阻断方式的效果,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HIV母婴阻断措施。方法:2004年至2007年间,选择我国部分地区为调查地点,对来院进行孕检的妇女及孕期未曾检测HIV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HIV抗体筛查检测;对HIV阳性孕产妇采取相应阻断措施,此后追踪检测HIV母婴传播状况,综合分析各阻断方案的效果。结果:共筛查119616例孕产妇,检测HIV阳性65例,阳性率0.05%。65例阳性孕产妇中终止妊娠24例,分娩40例,待产1例;孕期、产时及产后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分别占60.0%、15.4%及24.6%;性途径感染44例(67.7%),血途径感染21例(32.3%),以性传播途径为主;采取完全阻断措施20例(50.0%),1例HIV(+);不完全阻断措施15例(37.5%),1岁内死亡3例,失访2例;未实施阻断5例(12.5%),3例死产,1例HIV(+)。结论:孕产期做好HIV的自愿检测,有利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阻断工作的开展,根据疫情不同,筛检措施应因地制宜;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流行以性传播为主;HIV母婴阻断应提倡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以免错过接受阻断传播的最佳时机;当前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策略降低了传播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部地区HIV母婴传播状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我国以血液传播为主的中部地区母婴传播率及影响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根据。方法:以当地因有偿供血或受血感染HIV后有生育史的妇女为调查对象,现场询问调查和检测,并对其子女配对的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HIV的母婴传播状况。结果:159例HIV阳性母亲生育的204名子女中,78例HIV阳性,母婴传播率为38.2%(78/204)。在159例HIV阳性母亲中,有39例为产后输血感染,所生的40名子女均母乳喂养,其中13例感染HIV,母乳传播率为32.5%(13/40)。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母亲年龄、生产胎次对母婴传播率有一定影响,母亲年龄>30岁、多产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8.5%、47.9%,高于母亲年龄<30岁、初产的36.2%、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儿性别也不影响母婴传播率。结论:在我国以有偿供血和受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中部地区,母婴传播率达38.2%,高于性传播和静脉吸毒的母婴传播率;影响母婴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HIV亚型作用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20.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有效的抗HBV治疗是延缓或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HCC或死亡的重要措施.阿德福韦酯(ADV)已获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尤其适用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