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索完善"卒中单元"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研究完善"卒中单元"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186例,选用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法,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失状态进行评分,并用卡方检验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显著高于对照组(68.5%)(Р〈0.05).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两组经χ2检验差异不显著,Ridit分析发现两组区间重叠极少;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组有效率(92.5%)与对照组(67.2%)相比差异非常显著(Р〈0.01).结论:完善卒中单元是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措施,能显著改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笔者采用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治疗VBI性眩晕患者64例,对其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33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8g,3次/日;常规剂量组31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g,3次/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6.97%优于常规剂量组的83.87%(P〈0.05),在改善眩晕症状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方面,大剂量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而且还通过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活性、稳定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他汀类药物有多效性。现就具有代表性的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痴呆临床表现多呈现气虚血瘀证候;气虚血瘀后脑失濡养是中风痴呆的根本所在;气虚血瘀影响五脏化精,尤其是肾精失于充养髓海导致中风痴呆的形成。气虚血瘀是中风痴呆的病理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干预策略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选择更好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月1日-2016年6月30日随机抽取入住解放军451医院NICU的早产儿200例。并依据入院时间分成A、B两组。A组早产儿生后24 h后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每天增加0.5 g/kg,峰值3.5 g/(kg·d);生后24 h后开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时禁食。B组早产儿,生后24 h内即开始给予1.5 g/(kg·d)静脉氨基酸,每天增加0.5 g/kg,峰值3.5 g/(kg·d);生后24 h内即开始肠内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当肠内营养能量供应达到100~130 kCal/(kg·d),停用肠外营养。用《早产儿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出生时与出院时早产儿生长发育数据。结果 <32周的B 组早产儿在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早产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3.078、-3.080,P均<0.05)。同时B 组早产儿较A组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5.874、15.490,P均<0.05);≥32周B 组早产儿体重、头围增长速率较A组早产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1、-1.857,P均<0.05)。结论 早期营养策略可以改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促进近期体格发育,降低 EUGR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恢复期)瘀血闭阻证(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双盲、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将260例中风(恢复期)瘀血闭阻证病人分为试验组(195例)与对照组(65例).试验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1个疗程(14 d).观察两组中风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国脑卒中量表(C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中风病积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积分变化.结果 中风病疗效总有效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3%和84.6%,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7.4%和69.2%,两组各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且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恢复期)瘀血闭阻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周柏玉  迟丽屹  王静 《医学争鸣》2004,25(11):1031-1031
1临床资料 2002-01/2003-12用脑多肽(尤尼泰,由海南康大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治疗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29(男19,女10)例,年龄13~73(平均48.2)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龄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肺功能减低的关系.方法 纳入我院干部病房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高龄男性COPD患者195例,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比较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正常组)与异常患者(减低组)的肺功能,比较肺功能不同分级程度患者(轻、中、重、极重组)的甲状腺功能.结果 195例高龄男性COPD患者甲状腺激素浓度减低组与正常组相比FEV1、FEV1/FVC降低明显[(53.67±5.36)%与(57.49±6.09)%、(59.31±6.36)%与(62.05±4.77)%;t值分别为3.582、2.981,P均<0.01)].肺功能分级各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59、1.873,P均<0.05),其中轻度组与重度组T3、F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肺功能分级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合并甲状腺激素浓度减低的高龄男性COPD患者与无甲状腺功能障碍者相比肺功能下降明显,且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肺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t)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组和联合治疗组4组各30例分别进行治疗,同时抽取120例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10~15ml,分离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组和联合处理组(各30例)分别进行处理。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体外处理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的表达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临床分组治疗患者血清MIF和MCP-1水平。用qRT-PCR定量分析分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不论是体外实验数据还是临床应用,检测结果均显示联合处理(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组(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处理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