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81篇 |
免费 | 352篇 |
国内免费 | 30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篇 |
儿科学 | 28篇 |
妇产科学 | 62篇 |
基础医学 | 270篇 |
口腔科学 | 52篇 |
临床医学 | 1035篇 |
内科学 | 1007篇 |
皮肤病学 | 69篇 |
神经病学 | 107篇 |
特种医学 | 27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115篇 |
综合类 | 2205篇 |
预防医学 | 1119篇 |
眼科学 | 70篇 |
药学 | 807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638篇 |
肿瘤学 | 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73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192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315篇 |
2013年 | 340篇 |
2012年 | 427篇 |
2011年 | 393篇 |
2010年 | 392篇 |
2009年 | 370篇 |
2008年 | 397篇 |
2007年 | 424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363篇 |
2004年 | 400篇 |
2003年 | 374篇 |
2002年 | 291篇 |
2001年 | 309篇 |
2000年 | 303篇 |
1999年 | 234篇 |
1998年 | 163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80篇 |
1994年 | 210篇 |
1993年 | 167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35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59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轮转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实习医生79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 CBL 教学模式进行实习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模式,实习时间均为6周,实习最后1周进行出科考试和实习满意度调查。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出科考试成绩分别为(87.6±2.7)分、(84.1±2.3)分,实习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分别为(24.5±2.0)分、(23.0±1.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CBL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儿科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实习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究毛兰素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信号通路对恶性黑素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毛兰素处理B16F10细胞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体外培养B16F10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毛兰素低、高剂量组、空载组、毛兰素高剂量+HIF-1α过表达组,分组处理后,提取B16F10细胞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测定B16F10细胞培养基中VEGF水平;并用提取的B16F10细胞条件培养基按上述分组处理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验各组HUVECs细胞成管长度。建立B16F10移植瘤小鼠模型并按上述分组进行处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移植瘤微血管密度(CD31表达)及VEGF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各组B16F10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毛兰素低、高剂量组B16F10细胞培养基中VEGF水平、HUVECs细胞成管长度、移植瘤CD31及VEGF阳性细胞比例、B16F10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肿瘤...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总结6例短肠综合征病人肠管倒置手术失败的教训,强调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短肠综合征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均在外院接受肠管倒置手术,除1例为结肠倒置外,其余均为小肠倒置,倒置肠管长度从10~50cm不等,5例小肠倒置手术均在广泛肠切除的同时进行,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瘘,4例出现肠梗阻。结果 1例病人因肝功能衰竭于术后5年死亡,1例病人放弃治疗,1例行肠瘘及倒置小肠切除治愈,2例行倒置肠管切除治愈,1例行倒置肠管复位治愈。治愈病人依靠普通饮食和部分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正常营养状况。结论 短肠综合征病人应首选肠康复治疗和小肠移植。只有极少数病人适宜进行肠倒置手术,手术时倒置肠管不应超过10cm,手术时机应在广泛肠切除2年以后进行.手术时应注意倒置肠管的血液供应,避免肠缺血。 相似文献
104.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癌性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报告3例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然后再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通过PEG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同时回输外引流胆汁入胃肠道,此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资料2001年6月至2002年12月,对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不能耐受内引流手术或行胆道金属内支撑失败的患者,行PTCD联合PEG治疗。本组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65、73、88岁。PTCD采用B超引导局麻下行经皮经肝胆道穿… 相似文献
105.
腹腔镜下置管灌洗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置管灌洗引流(LPL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临床价值与技术特点。方法用LPLD的方法早期治疗21例SAP病人,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PLD手术时间(654±276)min,术后灌洗引流时间(113±86)d,术后住院时间(325±146)d。LPLD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1例术后4d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余20例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22个月,发现假性胰腺囊肿1例,行内引流手术治愈。结论LPLD是SAP早期治疗中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它用微创的方法达到开腹手术全面探查、充分灌洗引流治疗SAP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6.
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重症胰腺炎病人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与预防营养不良是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实施营养支持时,必须针对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利弊,来选择营养支持的方式。选择营养支持方式的原则应是既不刺激胰腺的外分泌,还可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甚至达到营养药理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板蓝根组酸对耐药人肝癌原位移植瘤的耐药逆转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板蓝根组酸对耐药人肝癌原位移植瘤的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已建立的人耐药肝癌BEL - 74 0 4 /ADM动物模型 ,应用 FCM、HPL C和 RT- PCR等方法观察板蓝根组酸在体内对多药耐药逆转。结果 板蓝根组酸联合 ADM作用于耐药肝癌动物后 ,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分别为 0 .17± 0 .0 5 (cm3)、0 .73± 0 .19(g)明显小于 ADM组的 0 .5 8± 0 .13(cm3)、1.4 1± 0 .32 (g)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肿瘤抑制率达 5 3%。其细胞内 ADM的含量 :板蓝根组酸 +ADM组为 1.0 7± 0 .0 7,ADM组为 0 .2 8± 0 .11,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但 MDR1- m RNA,P- gp的表达改变不明显。结论 板蓝根组酸在体内能逆转耐药肝癌细胞对 ADM的耐药性 ,其逆转作用可能与降低 P- g P药物外排功能、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有关 ,有望作为逆转剂用于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0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性血流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血流灌注的改变,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及改进的D山梨醇肝清除率法分别对2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进行肝总血流量(THF)和肝功能性血流量(FHF)的检测。结果对照组THF与FHF分别为(1256±198)mlmin和(1195±243)mlmin,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各Child分级患者的THF与FHF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8例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1周后FHF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529±109比833±166,P<001),肝功能ChildPugh计分也有显著变化(838±192比763±192,P<005);10例患者行门奇断流术后1周FHF与ChildPugh计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结合改进的D山梨醇肝清除率法测量THF与FHF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创伤及内毒素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损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创伤合并感染对机体肠屏障功能的损害作用。方法 随机、对照性实验。雄性成年SD大鼠 3 5只 ,分为对照组 (Con)及肠内营养 (EN)、静脉营养 (PN)和脓血症组 (Sep)。后三组做成静脉营养模型 ,施以不同损害刺激。结果 Sep组小肠黏膜损害最重 ,内毒素导致EN、Sep组血浆中一氧化氮升高 ,分别为 10 3 .3 9、113 .3 3 μmol/L ;Sep组小肠通透性和细菌易位率增加 ,分别为 4.0 0 %和 83 .3 3 %。EN组肠屏障损害显著减轻。结论 静脉营养 1周导致大鼠小肠黏膜萎缩 ,肠通透性增加 ;内毒素加重了创伤大鼠肠屏障功能损害 ,可能与体内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有关 ;肠道喂养显著减轻了肠屏障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0.
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0月,选取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接受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后都辅以维C导入及胶原蛋白修复面膜外敷,每2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服半年。1个疗程结束即评判疗效,治疗期间及1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