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人体蠕形螨二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蠕形螨(demodexmites)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体皮内的小型寄生螨类。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brevls)与皮脂蠕形螨(demodexfolliculorum)两种,分别寄生于人体面部的毛囊与皮脂腺内。其感染率各地报道颇不一致,国外为27%~100%,国内为0.8%~81%,近年来研究认为其具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但属条件致病寄生虫,与痤疮、酒渣鼻、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前,蠕形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挤压涂片法及透明胶纸粘贴法,由于两种方法均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地报道的人群感染率差异也较大,影响调查结果。为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我们于2003年12月对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1级本科生共160人进行了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6和IFN-γ的含量.结果:华支睾吸虫病患者IL-6和IFN-γ的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因子网络调节功能发生紊乱,IL-6和IFN-γ参与了该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诱导和扩增感染伯氏疟原虫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并探讨其与疟疾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感染伯氏疟原虫的BALB/c实验小鼠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各7只,将其股骨骨髓细胞分离。去除悬浮细胞,贴壁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IL-4和GM-CSF)继续进行培养,2周后,诱导的DC经相差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增殖,但实验组小鼠DC增殖速度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P<0.05)。结论: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DC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可能由此导致其功能的改变,这可能是造成疟疾患者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和白细胞介素4(1L-4)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sVCAM-1和1L-4的含量。结果:华支睾吸虫痛患者sVCAM-1和1L-4的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sVCAM-1和1L-4通过多种免疫调控作用,参与了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成人和儿童脑囊虫病的临床报道较多。未见成人和儿童的比较报道。为给脑囊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使脑囊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针对性,我们将教研室收集的280例脑囊虫病(成年人190例,儿童90例),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IL 2、sIL 2R和TNF α是重要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介质 ,参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在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中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作用如何 ,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此 ,作者等测定 3 0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中IL 2、sIL 2R和TNF α的含量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1 研究对象选择华支睾吸虫成虫冷浸抗原皮内实验阳性 ,且粪检虫卵阳性 ,但未经治疗并排除其它肝病的患者 3 0例 (为实验组 )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1例 ,年龄最大者 65岁 ,最小者 2 2岁 ,平均年龄为 3 8.81± 12岁。每位患者空腹采静脉血 ,常规分离血清 ,保存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4的含量,探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每只小鼠喂食感染旋毛幼虫200条,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分别于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第7、14、21、28、35天,随机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常规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测定IFN-γ、IL-4的值.结果 模型组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7d达峰值,感染后14和21 d水平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至感染后28、35 d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模型组IL-4分泌水平于感染后14 d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但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旋毛虫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成功地建立和转化,体液免疫在清除旋毛虫过程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