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自体骨髓移植与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的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提高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减少移植后疾病的复发。方法 :比较了液体培养净化的ABMT和混合 1/ 6量的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有核细胞的ABMT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对ABMT组 11例和混合移植组 2 3例的疗效进行了随访和分析对比。结果 :ABMT组除 2例移植早期死亡 ,余 9例皆重建造血功能。混合移植组 4例早期死亡 ,余 19例皆成功造血重建。后者外周血三系细胞造血恢复均慢于前者 ,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ABMT组无病存活 4例(36 .4% ) ,平均随访 48(34~ 92 )个月均CCR。混合移植组无病存活的 10例 (43.5 % ) ,中位随访 2 5 (16~ 6 5 )个月 ,仍存活 ,且均CCR。移植相关死亡ABMT组为 18.2 % ,混合移植组为 17.4%。ABMT组复发率为 44 .4% ,混合移植组为 31.6 %。混合移植组有 6例发生轻度皮肤型GVHD ,激素治疗后渐好转。二组病人皆未观察到急性GVHD。结论 :混合移植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ABMT ,并具有方法简便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2.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和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纯度。将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经丝裂霉素处理后,与异体淋巴细胞共同培养3d;并以单独培养的异体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各组经培养后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72h,用MTT还原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观察成人骨髓BMMSCs对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的影响。结果成人BMMSCs与PHA诱导的异体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组抑制了细胞增殖,其增殖转化抑制率为对照组的60.68%,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BMMSCs可以抑制PHA诱导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3.
11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总结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12例血液病患者行HSCT ,其中自体HSCT(auto -HSCT) 52例 ,混合HSCT(mixed -HSCT) 3 3例 ,异基因HSCT(allo -HSCT) 2 7例。结果 :随访平均 64个月 (2月~ 2 0年 ) ,62例 (55.4% )无病存活 ,其中 :auto -HSCT2 7/ 52例 (51.9% ) ,mixed -HSCT19/ 3 3例 (57.6% ) ,allo -HSCT16/ 2 7例 (59.3 % )。 51例(45.5% )死亡 ,其中 :auto -HSCT :18/ 52例 (3 4 .6% )复发死亡 ;7/ 52例 (13 .5% )移植相关死亡 ;mixed -HSCT :19/ 3 3例 (2 4.2 % )复发死亡 ;6/ 3 3例 (18.2 % )移植相关死亡 ;allo -HSCT :3 / 2 7例 (11.1% )复发死亡 ;2 / 2 7例 (7.4% )GVHD引起肝功衰竭死亡 ;6/2 7例 (2 2 .1% )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HSCT治疗疗效确切 ,可提高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34.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实验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抑制的影响.方法:分离、扩增脐血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取分离培养的脐血MSCs,与经分离的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用MTT还原法测定细胞增殖,观察脐血MSCs对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抑制作用.采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分泌水平.结果:脐血MSCs在PHA刺激下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且其培养上清也具有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ELISA检测7 d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两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发现IFN-γ分泌水平下调、IL-4分泌水平部分上调.结论:脐血MSCs具有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免疫反应,降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作用.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与骨髓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干扰素-γ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干扰素- γ(IFN-γ)的水平与免疫抑制剂环胞菌素A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24例再障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骨髓上清TNF- α、IFN -γ进行检测比较,再障患者均给予环胞菌素A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 再障患者骨髓上清TNF- α、IFN- 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 05、P<0. 01),TNF -α、IFN -γ水平高者对环胞菌素A治疗的反应好。结论 再障患者骨髓上清TNF- α、IFN -γ水平较正常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对环胞菌素A治疗的反应可能与骨髓上清TNF -α、IFN-γ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6.
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5ml,用Pereoll分离液(密度1.073g/ml)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以2×10^5个细胞/cm^2的密度接种于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经培养、扩增后,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MTT法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的检测,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MSCs形态均一,为梭形或纺锤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生长曲线示其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有9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表面标记物中CD44表达阳性,而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7、CD13、CD14、CD15、CD19、CD22、CD33、CD34、CD45和与移植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HLA—DR表迭阴性。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器发达。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粘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惠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因子治疗后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治疗组76例再障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因子治疗前后均行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对照组68例再障患者给予康力龙等常规治疗,并在相同时间行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治疗组有9例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5例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仅有染色体异常核型而无转化;对照组无一例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结论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因子治疗可能会引起再障患者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甚至演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相似文献
39.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的预处理对HSCT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MSCs克隆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F),对比检测14例正常人和12例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HSCT前后骨髓中的MSCs数量;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CD45、CD34、CD44表达。结果:骨髓CFU-F正常人为(29.7±14.1)/1×106MNCs;移植前为(29.3±16.2)/1×106MNCs,移植后为(8.4±3.7)/1×106MNCs,移植前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明显少于正常人和移植前(P<0.01)。MSCs免疫表型为CD34-、CD45-、CD44+;指数增长期MSCs平均倍增时间均约为30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人、移植前后MSCs的S+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8.2%、17.9%和18.7%,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T前预处理对骨髓MSCs有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使MSCs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其细胞增殖特性。 相似文献
4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免疫功能、Fas抗原和凋亡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Fas抗原和凋亡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1例再障患者骨髓T细胞亚群、单个核细胞(MNC)Fas表达率及凋亡率,其中急性再障6例,慢性再障15例;同时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再障患者骨髓CD4^ 细胞减低、CD8^ 细胞增高、CD4^ /CD8^ 降低或倒置。再障患者Fas表达率及凋亡率均高于对照(P<0.05);急性再障Fas表达率及凋亡率高于慢性再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再障患者骨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MNC的Fas表达率和凋亡率增高与再障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