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组织中羟基喜树碱的浓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方芸  陈军  黄莉莉  马健  赵立平 《中国药房》2004,15(4):213-215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兔组织中羟基喜树碱浓度的方法。方法:组织样品制成匀浆后,加入内标喜树碱,用甲醇-乙腈(1:1)沉淀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色谱分析。色谱柱:Lichrospher C18柱(250mm×4.6mm,5μm),C18预柱(1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75mol/L醋酸铵缓冲液(30:7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84nm;柱温:30℃。结果:羟基喜树碱保留时间为4.5min,内标喜树碱保留时间为10.0min,定量线性范围为40-1 600ng/ml。组织中羟基喜树碱高、中、低3种浓度的回收率范围为95.54%~107.58%,日内精密度≤7.70%,日间精密度≤6.69%。 结论:本法简便实用,定量准确,可满足羟基喜树碱药动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2.
目的分析复发和治疗失败患者结核杆菌基因型并进行病原学探讨。方法以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次住院相邻时间间隔至少在6个月以上、有分离菌株的肺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方法对患者初次和第2次治疗的菌株进行分型并比较。结果24例结核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在完成初次治疗的5人中,其前后分离株的基因型均相同;在另19例患者(8例丢失、11例治疗失败)中,有2例(10.5%)患者其分离株的基因型与第1次不同;其余17例(89.5%)患者前后2次分离株的基因型相同。结论内源发病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失败和丢失病例中少数存在再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53.
目前,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Se2O3)仍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用A-TRA治疗M3完全缓解(CR)率达90%以上,达到CR时间20~80 d;单用Se2O3治疗复发及难治M3CR率为52.3%,治疗初治M3有效率90.9%,CR率73.3%。本组使用ATRA联合Se2O3和小剂量化疗(阿糖胞苷A ra-C和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M321例,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4.
<正> 我们于1985年~1988年应用联合抗过敏疗法对9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将临床效果小结如下。材料和方法1985年9月~1988年底我们共收治EHF 患者381例,按1984年全国EHF 会议修订诊断标准,将5病日内入院,体温高于  相似文献   
155.
探讨冠心探讨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的关系。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选取29例UA患者、32例稳定心绞痛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组者,分别口服葡萄糖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56.
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进行研究的关键是要采取中医的整体性策略,完整地把握人体水平的病理生理变化特性,并进行“自上而下式”的还原分析,直至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我们提出采用这样研究策略下的“系统生物医学”概念,旨在提倡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具有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功能的医学体系。“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更符合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有力推动中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研究的汇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IR)对血脂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生的关系。方法接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选UA患者2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2例,健康对照者28例,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活性;按通用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UA组及SA组血糖和胰岛素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患者的ISI明显降低,与血TC、IDC-c、FG含量和PAI-1活性呈显著负相关,UA患者的表现尤其突出;在非IR及IR者中,SA组与UA组的TG、TC和LDL-c无显著差异,UA组的FG含量和PAI活性显著高于SA组;ISI降低的发生率在UA组显著高于其余两组。结论IR及高胰岛素血症对血脂代谢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与冠心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IR可通过多种机制加速冠心病的进程,并影响和促使U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分析我国结核分支杆菌耐药现状,为评价和指导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NTP)提供基本数据,方法:对第四次全面流调的分离菌株进行6种抗结核药物(INH,SM,RFP,EMB,PAS-Na和TB1)的耐药性测定,结果:392株结核分支杆菌的总耐药率为27.8%,初始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18.6%和46.5%,耐多药率为10.7%,其中初始和获得性耐多药率分别为7.6%和17.1%;6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分别为INH(17.6%),SM(17.3%),RFP(16.6%),PAS-Na(2.8%),EMB(1.5%),和TB1(1.3%),耐1种,2种,3种和4种以上药物的初始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7.6%,4.6%,1.9%和14.7%,19.4%,10.1%和2.3%,不同性别,年龄组初始耐药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次流调的总耐药率,初始耐药率与第二次和第三次流调资料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1),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耐药性的发生更趋向于这主要一线药物耐药和对多种药物耐药,尤其是MDR-TB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评价耐多药(MDR)及广泛耐药(XDR)MTB菌株对抗结核新药乙胺丁醇(EMB)类似物SQ109的耐药性,为SQ109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临床分离培养阳性的MTB菌株,共计223株,包括MDR菌株109株,XDR菌株114株。采用微孔板阿尔玛蓝显色法检测SQ109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确定流行病学界值(ECOFF值);采用RD207基因作为北京基因型和非北京基因型的分离标准进行基因型鉴别,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菌株耐药情况;根据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将菌株对EMB的耐药情况进行分类,并比较EMB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对SQ109耐药率的差异。结果 根据临床MTB菌株对于SQ109的MIC值频数分布情况,确定ECOFF值为1.000mg/L。XDR菌株耐药率为4.4%(5/114),MDR菌株中无耐药菌株,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109株MDR菌株中有8株非北京基因型,114株XDR中有10株非北京基因型。北京基因型菌株对SQ109耐药率为2.4%(5/2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未发现耐药菌株,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223株菌株中共有138株EMB敏感菌株和85株EMB耐药菌株。EMB敏感菌株对SQ109耐药菌株数为1株,耐药率为0.7%(1/138);EMB耐药菌株对SQ109耐药菌株数为4株,耐药率为4.7%(4/85),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结论 SQ109在体外药敏试验中表现出对MDR-MTB和XDR-MTB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北京基因型菌株与SQ109耐药性无相关性。菌株对EMB的耐药性与对SQ109的耐药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卓越的医学体系,具有完整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但其宏观、抽象和复杂等特性使得中医药学很难被国际主流医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人体系统生物学从整体出发,用"组学"手段研究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人体这一"超级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与中医药基于整体观的理念和方法论不谋而合,为中医药学与国际主流医学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可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在总结人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特点与优势,及其在疾病、健康、中医药等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体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框架、基于功能元基因组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策略,有望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