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51.
目的 利用3.0T磁共振头颈部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 MRA和增强(CE) MRA成像分析原始三叉动脉(PTA)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来本院行头部MRA检查的4762例患者的MRA图像,并根据Saltzman分型和Uchino分型进行分型.结果 共检出PTA 16例,发生率为0.34%.Saltzman分型1型8例,2型3例,3型3例,2例不能分型.Uchino分型外侧型11例,内侧型2例.10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结论 3.0T磁共振头颈部MRA可清晰显示及全面评价PTA,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2.
目的探讨和评价hsp65and rpoB PCR-RFLP用于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种的快速鉴定。方法收集经PNB/TCH鉴别培养基表型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临床分离菌株,用hsp65and rpoBPCR-RFLP进行种/亚种鉴定。结果经表型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27株临床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与龟/脓肿分枝杆菌的同源性达到99.7%。经hsp65PCR-RFLP and rpoBPCR-RFLP鉴定18株为脓肿分枝杆菌(M.abscessus),4株为溃疡分枝杆菌(M.absecces),另5株表现为独特的指纹特征,可能是一个新的亚种。结论能够快速进行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种/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253.
赵秀芹 《山东医药》2007,47(29):86-87
直肠癌根治术中患者一般取膀胱截石位,麻醉状态下体位改变可导致血液动力学紊乱,甚至引起严重心脑血管意外。为了解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005年7月~2006年11月,我们对48例截石体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两种安置和平放下肢方法,并观察了其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4.
目的:建立提高肺结核患儿胃液样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培养阳性率的方法,同时,探讨培养液的pH值对MTB抗原-胶体金检测试剂正确判读结果的影响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对结核样本前处理液pH值的调节作用。方法:将70份疑似肺结核患儿胃液样本同时用两步培养法、传统培养法和Xpert Ultra进行检测。两步培养法为先将胃液样本直接接种到罗氏培养基上,约20~30 d后收集可疑MTB菌落再行常规的碱处理-中和离心法处理进行分离培养(传统培养法)。比较传统培养法和两步法阳性检出率的差异;以样本的Xpert Ultra检测结果作为菌载量标准,分析两步法在不同菌载量样本中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同时,配制系列pH值梯度的溶液,确定MTB抗原-胶体金检测试剂获得最佳显示结果的最适pH值范围;用系列体积的PBS缓冲液(pH=6.8)中和3%或4%NaOH与等体积样本的混合液,确定pH值至7~9时所需的体积稀释倍数。结果:传统培养法阳性检出率为26.5%(18/68),两步法阳性检出率为23.1%(15...  相似文献   
255.
卡介苗是目前唯一应用于预防人类结核病的疫苗,但其保护效果备受争议,研究新型高效的结核病疫苗尤为重要。从安全性、经济成本及保护效果等方面考虑,多阶段抗原亚单位疫苗或多表位疫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对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疫苗研发技术的不断更新,结核病疫苗会有重大突破。本文论述结核病疫苗的类型及其特性,并针对结核病新型疫苗研究中抗原选择、动物模型选择、疫苗效果评价指标及人群特异性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旨在为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6.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结核融合型多组分蛋白候选疫苗EPDPA015f和混合型多组分蛋白候选疫苗EPDPA015m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为研制结核疫苗提供新的抗原组合。方法将构建和表达的EPDPA015f和EPDPA015m蛋白与铝佐剂混合, 采用皮下多点的方式对6周龄BALB/c小鼠进行3次免疫, 间隔为10 d, 每次50 μg/只。末次免疫10 d后采集血液和脾脏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重微球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抗体滴度、细胞因子分泌水平;采用体外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抑制试验检测小鼠脾细胞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能力。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EPDPA015f和EPDPA015m均可诱导产生多种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和较高滴度的IgG抗体。与佐剂组相比, EPDPA015f组诱导产生Th1(IL-2、TNF-α、IFN-γ)、Th2(IL-4、IL-6、IL-10)、Th17(IL-17)型细胞因子及其他促炎细胞因子(GM-CSF、IL-1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PDPA015f组诱导产生的IgG抗体滴度高达1∶4×10...  相似文献   
257.
目的初步评价自主构建的结核多组分重组蛋白疫苗EPRHP014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为研制结核新疫苗、有效防控结核病提供科学基础。方法选择结核分枝杆菌全长蛋白抗原3种(EsxH、Rv2628和HspX)和经表位预测和优化的表位优势蛋白抗原2种(nPPE18和nPstS1), 共5种组分构建蛋白抗原组合物EPRHP014, 包括融合表达纯化的多组分蛋白抗原(EPRHP014f)和分别表达纯化单个蛋白构成多组分混合蛋白抗原(EPRHP014m)。EPRHP014f和EPRHP014m分别辅以铝佐剂制备多组分蛋白疫苗, 采用卡介苗(BCG)作对照。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后,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 采用ELISpot和Luminex技术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分泌情况, 采用结核分枝杆菌体外生长抑制试验观察其免疫保护作用。结果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PRHP014m和EPRHP014f免疫小鼠后均能诱导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及其亚型IgG1和IgG2a, 抗体效价与BCG免疫组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RHP014f组诱导产生的分泌IFN...  相似文献   
258.
目的 探讨我国常见两种非结核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的交叉免疫反应状况,为以非结核分枝杆菌研制新型结核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平均核酸一致性计算器计算胞内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同源性,OrthorFinder软件分析3种菌的同源基因,与结核分枝杆菌B细胞抗原表位编码基因进行比对。分别制备3种菌的灭活菌体抗原和全菌蛋白抗原,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皮下注射免疫。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分别检测3种免疫兔血清抗体Ig G水平及交叉免疫的血清抗体Ig G水平。结果 脓肿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基因分别为2 350个和2 740个,其同源基因中分别有479个和521个富含B细胞抗原表位。结核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的蛋白抗原均能刺激兔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滴度,分别达到1∶320 000、1∶160 000和1∶80 000。胞内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免疫兔血清均可与结核分枝杆菌抗原产生高水平的交叉反应,抗体滴度分别达到1∶40 000和1∶80 000。结论 胞内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之间均存在高水平的抗体交叉免疫反应,提示上...  相似文献   
259.
260.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表达的影响,探讨NBP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NBP高剂量后处理组(高剂量组)、NBP中剂量后处理组(中剂量组)、NBP低剂量后处理组(低剂量组),采用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后四组大鼠分为缺血2 h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2 h 5个时间点,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1、PGC-1α的表达。结果与脑缺血组比较,NBP后处理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减少,SIRT1、PGC-1α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与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SIRT1、PGC-1α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SIRT1阳性细胞数除再灌注6 h外,其余时间点均增高(P0.05),PGC-1α阳性细胞数除再灌注6 h、72 h外,其余时间点均增高(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高剂量组各时间点SIRT1和PGC-1αmRNA的表达增多(P0.05)。结论 NBP抑制细胞凋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和PGC-1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