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目的:探讨MRI在牙齿正畸治疗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牙齿正畸治疗病例,行X线头影摄片、多层螺旋CT和MRI 3种影像方法检查,分别测量颌骨前后向、垂直向关系指标、牙齿角度及线距,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X线头影测量、多层螺旋CT测量与MRI测量颌骨前后向、垂直向关系指标、牙齿角度及线距的测量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在显示颌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上较X线头影测量、多层螺旋CT具有优势,而且无辐射危害。结论:MRI在牙齿正畸治疗测量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比较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应用瓣叶切除或人工腱索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 384例患者病因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导致的二尖瓣反流于我科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单纯人工腱索者33例(8.6%)、单纯瓣叶切除者258例(67.2%)。应用倾向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分为人工腱索组(n=32)与瓣叶切除组(n=32),并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后人工腱索组和瓣叶切除组的各项术前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13)。人工腱索组使用较大二尖瓣成形环更多(P=0.019)。两组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TMG)均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31.8±11.9)个月,两组患者生存、再次手术、≥中度二尖瓣反流、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再次手术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人工腱索组LVEF为(66.0±4.1)%,瓣叶切除组LVEF为(61.5±5.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 结论 人工腱索技术和瓣叶切除技术都可以有效地修复二尖瓣后叶脱垂。人工腱索技术与瓣叶切除技术相比更有利于术后左室功能,但两种技术在术后生存及二尖瓣反流情况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的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关参数在预测膀胱出口梗阻(BOO)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并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根据压力流率测定(PFS)结果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将临床诊断BPH相关参数与PFS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应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29例重型颅脑损伤(其中GCS评分:6~8分72例,3~5分57例).结果 本组患者存活102例(79.1%),根据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48例(37.2%),Ⅱ级32例(24.8%),Ⅲ级19例(14.7%),Ⅳ级3例(2.3%).死亡27例(20.9%).结论 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优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可明显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相似文献   
36.
原发性肝细胞癌SCT表现与VEGF及MVD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各种影像学表现与VEGF和MVD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全面分析,对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测定肝癌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进行MVD定量测定。将肝癌病人的14个SCT表现指标(平扫密度与均匀度、动脉期强化程度与均匀度、门脉期强化程度与均匀度、病灶大小、形态、境界、轮廓、包膜有无与完整性、动静脉短路有无、血供类型)与VEGF蛋白表达和MVD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平扫密度的高低与均匀度、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大小、形态类型与VEGF表达相关,其中平扫密度的高低、肿瘤大小与VEGF呈负相关;平扫密度的均匀度、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形态类型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形态类型与MVD均呈正相关;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匀度、肿瘤境界、轮廓、包膜情况(有无及类型)、动静脉短路有无、血供类型与VEGF和MVD均无相关性。结论 SCT可以反映HCC的微循环状态,其某些表现特征和VEGF和MVD之间有相关性,可以从影像学角度来推测肿瘤的血管增生情况,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研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抽取50例纳入到讨论中,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2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高于对照组80%(P0.05)。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BUN、SCr、UAER),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LDL-C、HDL-C、HbA1c、TG、TC、FBG),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突出,有利于肾功能和生化指标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基于照护者角色体验进食管理培训对老年卧床患者进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住院的老年卧床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照护者给予常规进食管理培训,观察组患者照护者给予基于角色体验的进食管理培训。比较两组患者进食体位达标率和呛咳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进食体位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照护者角色体验进食管理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对老年卧床患者进食体位的管理,提高患者进食体位达标率、降低呛咳发生率,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赵丽  李金凝  毛海佳  赵振华 《浙江医学》2019,41(17):1886-1888,1896
目的探讨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幕下间变室管膜瘤患儿和34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CT表现(肿瘤最大径、平扫密度、钙化、出血)以及MRI表现(边界、形态、实性成分中囊变情况、实性成分的DWI信号、瘤周水肿程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对比两种肿瘤CT、MRI表现的差异。结果幕下间变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在发病性别、病灶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发病年龄、肿瘤形态、是否钙化、实性中囊变、有无出血、水肿程度、实性成分DWI、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髓母细胞瘤实性成分DWI主要呈高或稍高信号,以不均匀中或重度强化为主;而间变室管膜瘤实性成分DWI以等或稍低信号常见,增强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相对较轻。结论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差异,CT平扫联合MRI在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ExtendedToftsLinear模型和ExtendedTofts模型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宫颈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就诊且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的31例患者,术前行盆腔多期DCE-MRI检查,选择ExtendedToftsLinear和ExtendedTofts血流动力学模型分别计算宫颈癌的定量灌注参数[包括容量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管间隙容积分数(Vp)],按术后病理分级分为低、中、高分化宫颈癌组,对比分析3组宫颈癌灌注参数的差异;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鉴别不同分化程度宫颈癌的ROC曲线,对比两种模型得到的定量参数在宫颈癌病理分级中的诊断效能。结果在高、低分化组宫颈癌间,ExtendedToftsLinear模型的Ktrans值[高分化(0.518±0.180)、低分化(1.032±0.408)min-1]和ExtendedTofts模型[高分化(0.525±0.283)、低分化(1.487±0.991)min-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分化宫颈癌组间Kep、Ve、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个模型低分化与中分化、中分化与高分化组之间的Ktrans、Kep、Ve、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xtendedToftsLinear模型中Ktrans鉴别高、低分化宫颈癌的AUC大于ExtendedTofts模型中Ktrans的AUC。联合诊断: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求出ExtendedToftsLinear和ExtendedTofts两种模型Ktrans联合诊断概率值,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联合诊断AUC均大于单个模型的AUC。结论ExtendedToftsLinear模型和ExtendedTofts模型DCE-MRI得到的Ktrans对高、低分化宫颈癌的病理分级具有一定价值,且前者的整体效能优于后者,同时两个模型联合用于宫颈癌病理分级的鉴别价值优于单个模型灌注参数,联合Ktrans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