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赵广法  孙建胜 《中国校医》1999,13(2):103-104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人员的流动范围越来越大,流动人D中儿童占有相当比例,这给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的防治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解我市范围内0-7周岁流动儿童的免疫状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免疫策略,lop年在全市六县(市)五区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免疫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l资料和方法1.l流动儿童的定义流入非本接种服务区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非常住户口,年龄S7岁的儿童。1.2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为徐州市所辖六县(市)五区范围内登记的流动儿童。1.3调查内容及方法制定统一的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调查表,实行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不同信号通路的特征,并初步探讨与伊马替尼耐药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 选取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GIST患者8份手术新鲜标本,检测其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as/Raf/MAPK和PI3/AKT两种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KIT、P-KIT、MAPK、P-MAPK、p-AKT、p-MTOR、PCNA、BCL2)的表达.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3例患者均存在1次突变,其中2例为KIT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突变,另1例为KIT基因第13外显子点突变;1例伊马替尼原发耐药患者无KIT基因突变,1例继发耐药患者存在KIT基因2次突变;所有标本均未见PDGFRa基因突变.伊马替尼耐药的肿瘤标本磷酸化(p)-KIT和p-AKT表达水平强于伊马替尼敏感的肿瘤标本;KIT、MAPK、p-MAPK及p-MTOR在GIST标本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其表达强度在伊马替尼耐药标本与敏感标本间并无明显区别;而PCNA和BCL2则在不同治疗时间及不同部位的标本中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Ras/Raf/MAPK和PI3-K/AKT/MTOR两条信号通路在GIST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KIT基因2次突变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与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治疗的74例胃癌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74例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患者的1.7%。同时多原发癌10例:异时多原发癌64例.其中胃癌前异时多原发癌42例,胃癌后异时癌22例。共发生胃癌以外恶性肿瘤80个,以结直肠癌最多,占43.8%(35个),乳腺癌其次,占16.3%(13个)。异时癌的发生时问距胃癌诊断前后7-354(平均82.2)个月。胃癌诊断年龄33~84(平均61)岁。全组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42.3%.其中同时多原发癌为15.2%.胃癌前异时多原发癌为42.9%.胃癌后异时癌为51_3%。36例死亡患者中,24例(66.7%)死于胃癌复发或转移,11例死于其他器官癌,1例死于肾脏衰竭。结论胃癌治疗时需注意同时并发其他器官原发癌的可能。胃癌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患者的主要死凶可能是胃癌.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0岁。因“胃癌术后3周”入院。患者2009年1月起感上腹部饥饿痛;2009年5月初,上腹不适加重,无恶心呕吐,大便稀薄,食欲及体重无明显下降;2009年7月初,出现血便。2009年7月15日胃镜检查示:胃角癌,活检示:腺癌,中低分化,HP(+);CT示:小网膜囊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伴小网膜囊淋巴结转移。2009年7月25日于长海医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残胃空肠毕Ⅱ式吻合术”,术中探查示肿块位于胃体下部,  相似文献   
15.
引言直肠周围脓肿有迁延和形成瘘倾向,其原因至今不清.直肠周围脂肪抵抗力差及通过瘘管内口或外口导致反复感染等诸如此类的解释,均不能令人满意.有些学者认为多数瘘的形成是由于肛腺感染所致,但Goligher等提出肛瘘起源的隐富腺体理论占文献的比例不到2/3,这些互相矛盾的解释促使作者重新研究肛瘘的病理,试图从病理的角度阐明其病因学.解剖问题近来一项研究认为,无论从解剖学或胚胎学观点,肛管不存在.它是直肠向会阴部皮肤的直接延伸.肛提肌平面以下的直肠挟窄部份称为《直肠颈》,而平面以上部份则是《固有直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查明感染性腹泻病因、传播途径以及有关影响因素,完善有效控制该病流行的策略。方法 用样本估计总体发病水平推断流行强度;流行因素采用病例对照调查,并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原学检测使用免疫磁株法。结果 流行区内罹患人数达294636例,93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优势菌为志贺氏菌属,占检出病原菌总数的65.67%188/134),大肠杆菌为流行过程的次优势菌株,检出34株,占25.37%,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是重症病例重要病原。吃剩饭菜、无防蝇设备和饭前洗手3项因素对腹泻病发生和流行有意义。结论 通过卫生宣教、外环境灭蝇、灭蛆及合理治疗腹泻病人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在妇科肿瘤盆腔根治性手术中采用吻合器进行直肠结肠吻合的有效性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3月~ 2 0 0 4年 2月我院 11例妇科肿瘤患者的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晚期卵巢癌的首次细胞减灭术或其他妇科盆腔复发灶再次切除术 ,术中将盆腔腹膜内原发灶和转移灶连同部分直肠结肠整块切除 ,同时用吻合器将直肠结肠端端吻合。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 4 .7岁 ,其中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 9例 ,宫颈癌和宫体癌各 1例。 8例卵巢癌患者在首次细胞减灭术中 ,连同原发卵巢肿瘤、盆腔转移灶及部分直肠结肠完整地切除 ,并行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术 ,其中 7例 (87.5 % )术后残留灶 <1cm。其他 3例复发性盆腔肿瘤 ,切除复发灶和部分直肠结肠 ,无可见肿瘤残存。除 1例膀胱排尿困难外 ,未发生吻合口漏 ,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 19.3个月 ,除 1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术后 6个月死于肝转移外 ,其余 10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在晚期妇科肿瘤手术中 ,使用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有利于盆腔肿瘤的完整切除 ,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18.
徐州市市区1998年潜在生命,工作损失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评价徐州市市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各类疾病的危害性。方法 对市区疾病监测资料通过ICD-9分类,应用潜在生命损失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徐州市市区居民在死因平均减寿率46.50‰,主要死因平均YPLL为9.84a,按平均YPLL顺位为:意外伤害,消化系病,肿瘤,泌尿生殖系病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阃质瘤联合脏器切除的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2例胃肠间质瘤行联合脏器切除的病例资料.结果联合脾切除8例,姑肠切除6例,肾脏切除5例,肝部分切除1例,十二指肠切除1例,卵巢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3例,肾上腺切除1例,两个脏器切除3例,三个脏器切除2例,5倒胃间质瘤及2例小肠问质瘤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证实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累及肾、脾、胰、各2例,肠系膜与大网膜各1例,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14例,9例存活,5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胃肠问质瘤如侵犯周围脏器,联合脏器切除对病人可能有益,掌握手术指征也很重要.与靶向药物结合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20.
结肠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结肠直肠癌居所有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三位。而肝脏是结肠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25%的结肠直肠癌病人在剖腹探查时发现伴有同时性肝转移,另有50%的病人在切除结肠直肠癌原发肿瘤后发生异时性肝脏转移。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目前可能治愈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唯一手段阳,而手术切缘状况是影响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手术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就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缘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