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脑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皮质脑血流量(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3、5、7天组.应用非抗凝自体动脉血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另5只大鼠用于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观察。应用微透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脑组织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丙酮酸(Pyr)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皮质脑血流量;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5只用于观察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大鼠中4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鼠血液主要分布于基底池、脚间池及额叶底面,亚甲蓝与血液混合物主要沉积于颅底.同时在脑室及纵裂池亦可见血液分布;余1只注入人工脑脊液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血液沉积。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第5、7天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第5天组乳酸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3)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脑血流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第5天组减少最为显著。与其他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脑血流量变化与乳酸/丙酮酸比值、乳酸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1,0.477;均P〈0.01),与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r=-0.447,-0.579;均P〈0.01)。结论微透析指标与脑血流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间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用于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加早期干预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CMVI)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97例CMVI脑损伤患儿分干预组44例(甲组),未干预组53例(乙组),并以正常足月儿30例(丙组)为对照.甲、乙两组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均>0.05).甲组予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加早期干预.结果:18个月时身长、体重、头围、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甲组高于乙组(P<0.01),运动落后、听力障碍、语言落后甲组均低于乙组(P<0.01).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及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新生儿CMVI脑损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24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微血管病变,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现就我院2002年5月~2007年2月收治的17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44.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治疗和预后.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法,多体位造影,左主干狭窄≥50%为临床有意义的病变.对134例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701例冠心病患者中左主干病变134例(7.9%),检出率低.其中左主干I级病变62例,占46.3%,末端包括分叉处狭窄71例,占53.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71.6%),合并心肌梗死51例(38.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2例(53.7%),术后64例(88.9%)心绞痛症状消失.11例行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有轻微心绞痛发作.结论 左主干病变临床症状严重,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惟一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为最佳治疗方法,但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可以行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24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血小板、红细胞蛋白激酶C(PKC)的改变.方法共测定98例患者,其中47例UAP组患者,5l例AMI组患者,以及50例健康对照(HC)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膜、胞浆PKC、血小板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活性.结果UAlP组和AMI组血小板胞膜中PKC活性高于HC组,胞浆中PKC活性低于HC组,UAP组及AMI组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高于HC组,胞浆中PKC活性低于HC组,UAP组及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I活性低于HC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冠心病UAP和AMI患者血小板及红细胞PKC活性增高,胞浆内PKC向细胞膜转移.  相似文献   
246.
247.
脑线粒体抗氰呼吸的测定与衰老的电子漏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48.
目的:探讨紫杉醇、奎扎替尼单药及二者联合对人白血病细胞株MV4-11(FLT3-ITD+)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FLT3/STAT5通路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紫杉醇、奎扎替尼单药作用于MV4-11细胞24、48、72 h,在48 h时间点两种药物分别选取两种浓度联合使用,比较细胞增殖抑制情况;选用一种药物浓度组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FLT3、STAT5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FLT3、p-FLT3、STAT5、p-STAT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的紫杉醇、奎扎替尼联合用药组均有协同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01)。联合用药组FLT3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01);联合用药组STAT5 mRNA的表达量高于奎扎替尼单药组(P<0.01),但与紫杉醇单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p-FLT3、p-STAT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P&l...  相似文献   
249.
巨大型尖锐湿疣临床少见 ,且治疗困难。近期我们应用塞替哌联合CO2 激光治疗 1例巨大型尖锐湿疣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2 2岁 ,已婚。以外阴部赘生物 7个月为主诉入院。 7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大阴唇及周围散在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赘生物 ,无疼痛瘙痒。因怀孕 2月余 ,未诊治。此后赘生物明显增大 ,增多。 2 0天前行剖腹产娩一女婴。产后 2 0天赘生物迅速增大、增多 ,并融合成一 8cm× 4cm大小菜花状斑块 ,遮盖整个外阴、肛门 ,行走困难。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 ,配偶有阴茎尖锐湿疣病史。体检 :T 37℃ ,P 80次 /分…  相似文献   
25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婴儿智力及精神运动发育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对125例CHD婴儿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智力及运动发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125例婴儿中,智力落后患儿44例(35.2%),经多元回归分析,紫绀与其显著相关(OR=3.462,95%CI=1.438-8.334);精神运动发育滞后患儿69例(55.2%),经多元回归分析,低出生体重(OR=6.836,95%CI=1.438-32.497)、紫绀(OR=2.498,95%CI =1.008-6.189)与其显著相关.结论 紫绀对CHD婴儿智力及精神运动发育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