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3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N端心房利钠肽和N端B型利钠肽原对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一般临床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以≤0.40为界),将病例组分为无症状LVSD者及有症状LVSD者,比较两者间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差异,描记NT-proANP和NT-proBNP诊断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ROC曲线界定最佳分界(cut-off)值。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58例无症状LVSD患者。病例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无症状LVSD者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有症状LVSD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诊断无症状LVSD曲线下面积NT-proANP明显大于NT-proBNP(0.806,P0.001对0.723,P0.05)。无症状LVSD预测最佳分界值分别为NT-proANP(1701.77)fmol/ml;NT-proBNP(345.28)fmol/ml,敏感性两者均为88.9%,阴性预测值均98.5%。结论:血浆NT-proBNP与NT-proANP浓度均能够反映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心脏功能状态,可作为无症状LVSD的筛查指标,早期无症状LVSD筛查NT-proANP效果优于NT-proBNP。 相似文献
72.
73.
7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5例,于术前和支架植入后分别测定血浆NO和H2S,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48例,检测入选者的血浆NO及H2S浓度。结果:1.冠心病患者血浆NO和H2S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支架植入后血浆NO和H2S浓度明显升高。2.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多,血浆NO和H2S浓度逐渐降低;病变血管越多,术后NO和H2S浓度升高的幅度越小。3.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其血浆NO和H2S水平低于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NO和H2S水平明显降低,血管重建术对冠状动脉血流再通的过程中有NO和H2S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比较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对心房及肺静脉组织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尼非卡兰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大耳白兔右心房、左心房和肺静脉组织制成0.5 cm×1.5cm组织条,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各部位组织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先基础台氏液灌注15 min后,测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为对照组,随后分别用含2.13 mg/L尼非卡兰(尼非卡兰组)和含3.75 mg/L胺碘酮(胺碘酮组)的台氏液灌流15 min后,采用同样方法引发动作电位和测定有效不应期,比较各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非卡兰组和胺碘酮组左心房、右心房、肺静脉肌袖组织动作电位时程均显著延长,胺碘酮组左心房和肺静脉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P<0.05,P<0.01)。结论尼非卡兰的延长心房和肺静脉肌袖组织动作电位时相及不应期的电药理作用与胺碘酮相近,可能是其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急症这一,链激酶(SK)、尿激酶(U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在我国AMI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SK与UK静脉溶栓对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肾素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45例,其中16例使用SK治疗(SK组),14例使用UK溶栓治疗(UK组),15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及发病后24h、第7天分别采卧位静脉血5ml,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TXB2在SK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各点均有升高,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UK组治疗后(即发病后24h、7thd)较对照组、SK组明显升高;6-keto-PGF1a在3组无变化;二者比值TXB2/6-keto-PGF1a(T/P)在UK组也明显升高;PRA、AngⅡ在3组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心梗后及SK、UK溶栓后血小板活性均有增强,UK和SK相比,前者使血小板活化作用更强。这种作用可能会限制溶栓的效果,故溶栓治疗中尤其UK溶栓时更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包括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加用其他更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